美文网首页
禅宗史224:清平令尊

禅宗史224:清平令尊

作者: 周脖通 | 来源:发表于2021-04-19 19:19 被阅读0次

    第六十八节 清平令遵

    清平令遵禅师是翠微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的知名人士了。

    清平令遵禅师,公元845年出生于山东泰安市,俗家姓王。

    不知是家境贫寒还是自幼就好佛,令遵禅师从小就来到了本地的北菩提寺过着寺院生活。到了公元865年,令遵禅师在寺院正式落发为僧。

    后来,令遵禅师来到了河南滑县开元寺受了具足戒,并且在此攻读佛家之律学。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令遵禅师觉得律学并不能使自己领悟佛法。所以,他对同学们说道:“出家人应该了断生死彻悟佛理,如果一天到晚被经论所固囿被文字所束缚,那实在如同在大海边的沙滩上去数沙粒一样徒劳身心啊。”

    自然,佛家之律学也就提不起令遵禅师的学习兴趣了。

    而在那个时候,佛家所有宗派里,声势最为浩大的,自然是禅宗了,于是令遵禅师便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四处参禅悟道。

    不知何时,令遵禅师来到了湖北荆州市的白马寺参学。

    在这里,令遵禅师遇到了一位名叫慧勤的老禅师,经过几次接触后,令遵禅师觉得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禅宗高手,于是便一天到晚去慧勤禅师处亲近请教。

    慧勤禅师看到令遵禅师是个好学之人,也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对他道:“我曾经在丹霞天然禅师那里参学多年,现在垂垂老矣,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和多大的精力来教导你们这些参学之人了。今在陕西终南山北麓之翠微山弘法的无学禅师,是我的同班同学,你去参访他的话,想必他应该可以好好的教导你。”

    令遵禅师一听,便立即拜别了慧勤禅师,然后一路跋涉来到了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

    见到端坐在禅床上的无学禅师后,令遵禅师参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无学禅师道:“待无人即向汝说。”

    令遵禅师良久,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于是从禅床上下来,然后带着令遵禅师来到竹园。

    令遵禅师又对着无学禅师道:“无人也,请师说。”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道:“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令遵禅师一听,虽然有所领悟,但是终究未能彻悟玄旨。

    后来,令遵禅师从无学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进入江湖游历。

    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令遵禅师来到河南上蔡县游历,正好碰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大通禅苑。

    一个地方新修一座禅苑,自然是需要禅宗高手来主持弘法的,而当地江湖同道看到无学禅师的得意门生令遵禅师来了,便赶紧通告地方政府。就这样,令遵禅师就被地方政府迎请到了大通禅苑担任主持了。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给学生们上课时,曾经例举了自己当初参访师父无学禅师时的话语,然后对同学们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

    令遵禅师来到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然后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这个问题,是初学者参访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无学禅师坐在禅床上回答道,现在参学之人众多,等到没人的时候,我就向你说。

    令遵禅师听得一愣,这算什么话。禅宗号称教外别传,莫非真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密旨不成?历代祖师口口相授,莫非真有什么只有嗣法弟子才能知道的秘诀不成?

    不过《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此,佛法又那有什么隐藏处,需要在无人处教导呢?

    许久,令遵禅师回过神来,你说无人,那就无人呗。于是他对无学禅师道,没有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你问西来的的意,我已经给你说了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非要别人说点什么深契佛理的话语出来,非要别人说点什么奇言妙语出来,你才会认为是西来的的意啊。

    有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和无人处说出来的西来的的意,会有不同吗?须知,地方纵不同,意永远是一啊。如果你把无人处获知的西来的的意当作真意,那么这个真意也就不是什么西来的的意了。

    看到令遵禅师不能当下明白意旨,无学禅师只得从禅床上下来,然后把令遵禅师带到了寺院的竹园中。

    竹园清幽雅静四处无人,正是谈话的好场所。所以令遵禅师赶紧对无学禅师道,这里没人了,请师父为我说。

    令遵禅师虽然急着想知道答案,但是无学禅师似乎根本就不想回答他。

    无学禅师指着园中的竹子对令遵禅师道,你看啊,这根竹子为什么长得这么长,那根竹子为什么长得那么短。

    竹子,本就有长有短啊,如果世上的竹子都长得一样长,那么这个竹子还能叫竹子吗?所以,有长有短的竹子,正是竹子之本来处啊。

    而那个什么西来的的意也是如此的啊,它如同竹子一样就在目前一切现成且圆满具足,何须你用心去分辨体认。要会,就得当下就会啊。不然的话,等你用心去分辨出西来意之“长短”时,那么这个分辨出来的东西,早就不是西来意了。

    不过,令遵禅师对于无学禅师的开示虽然有所领会,但终究没有彻悟其中的旨意。

    看到令遵禅师在自己三番两次的开示下还是不能当下领悟玄旨,无学禅师也是无可奈何啊。

    所以多年后令遵禅师回想起此事时,也是感慨万千的说道,先师入泥入水为我,自是我不识好恶。须知,要是无学禅师如德山临济之流,看到令遵禅师如此不开窍,恐怕早就棒喝交加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

    父子相逢意已彰,尊卑何必叙炎凉。

    叮咛指点家园事,行尽荒郊话短长。

    南北宋交际间的雪堂道行禅师作偈评唱道:

    土埋处处铁菱角,半夜经由未觉难。

    天晓岭根伤中倒,方知行过铁门关。


    令遵禅师在大通禅苑弘法近十年后,于公元897年,又带领着一百多名学僧来到湖北鄂州市游历。没多久,令遵禅师就被占据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迎请到了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清平令遵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令遵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开示道:“诸上座,夫出家人须会佛意始得。若会佛意,不在僧俗男女贵贱,但随家丰俭安乐便得。诸上座尽是久处丛林,遍参尊宿,且作么生会佛意?试出来大家商量,莫空气高,至后一事无成,一生空度。若未会佛意,直饶头上出水,足下出火,烧身炼臂,聪慧多辩,聚徒一千二千,说法如云如雨,讲得天花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在。诸人幸值色身安健,不值诸难,何妨近前著些工夫,体取佛意好。”

    从令遵禅师的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道眼是非常通明的。

    令遵禅师之会佛意体取佛意,其实就是禅宗特别强调的要明心见性。

    在令遵禅师眼里,禅者之一切作为,最终都是奔着明心见性这个终极目的而去的。一个禅者如果不能明心见性的话,即便有点修行功夫,即便有些弘法声势,即便讲经说法说得天花乱坠,终究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成不得大事的。

    所以,令遵禅师殷切的希望学生们趁着自己色身康健之际,做到真参实修,从而彻悟禅道。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令遵禅师道:“如何是禅?”

    令遵禅师道:“猢狲上树尾连颠。”

    如何是禅之问,也是僧人参访时的一个常见问题了。

    面对这个问题,令遵禅师回答道,你看那些猢狲上树时,一个个都是要用尾巴缠接住树枝的。

    禅,从来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以,禅师们在表达禅意时,通常都是以“动”来表达的。而猢狲上树,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并且猢狲上树需要缠,它要前进则必须解缠才行。所以,你在修行路上所得的所体的所重的等等这些你一直牢牢把持住的东西,该放开时就必须放开,如此,你才能前进啊。

    所以,令遵禅师之“猢狲上树尾连颠”一语一经传入江湖后,就以其生动、形象且富含禅意而受到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好评,后世许多的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也是频频提举这句禅语来开示学生。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回道:“笊篱。”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令遵禅师回道:“木勺。”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觌面相呈时如何?”

    令遵禅师回道:“分付与典座。”

    佛家之有漏者,有烦恼也。世间之有为法,皆属有漏法。而漏,有漏泄之意,意谓烦恼漏泄流转不已,人也随之流转不停无有出期。

    这个僧人据此问道,如何是有漏。

    令遵禅师学佛多年,自然是知道有漏之意的。不过,他却并没有按照佛家经论上的解释来回答,而是直接回答道,笊篱。

    你问有漏,有漏的东西多了啊。不止是思想有漏,人有漏,而且物品也有漏的啊。你看,那个笊篱就是有漏的啊。它就是专门设计成有漏的,才能使所捞取之物和水、汤、油分开。正因为它有漏,才能成其用呢。

    你问理念上的,我答以现实中的。你问虚的,我答以实的。并且,烦恼即菩提,所以,在有漏中你必须当下体认到有漏即无漏才行呢。

    这个僧人马上又问道,如何是无漏。

    无漏者,无烦恼也。无烦恼者有二,一则烦恼不生,则自然无烦恼也。二则烦恼生起后被断除,则亦无烦恼也。无烦恼之人,自然清净自在也。

    面对此问,令遵禅师照样以实应虚道,木勺。

    并且,正是因为木勺是没有漏眼的,所以它才能把液体之类的东西舀起来啊。而且,正是因为它没有“漏眼”,所以东西在其里面才不会“漏泄”、“流转”。

    这个僧人还算伶俐,他听闻令遵禅师之开示后,马上对令遵禅师道,既然你说什么笊篱木勺,那我把这些东西(同时也指体悟到的这些禅意)当面呈现给你,如何。

    此僧虽如此话语,但是令遵禅师却是更高一筹。什么笊篱木勺,我才不管这些闲家什呢,我才不需要这些闲家什呢,你如果真有笊篱木勺这些东西的话,那就拿去给寺院负责斋堂厨房的典座吧,他在管这些东西。

    令遵禅师此语颇为高明,一来你当面领悟犹迟半刻。二来管你什么奇言妙语管你什么奇思玄想,我统统给你推得一干二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令遵禅师之禅法,那是干净彻底,绝不拖泥带水的。

    令遵禅师能根据僧人之问,从而利用生活中常见之物方便开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因为这不但可以把学人的思维从“虚”中拉向“实”,从而使得学人在参学中更注重目前着眼现实,更能通过常见之物,以及通过常见之物和所问问题的某些关联进行潜移默化的开示,进而使学人能对某些虚幻的问题有个一目了然的对比和认识。所以,令遵禅师这种开示,那是非常之高妙的。

    在禅宗典籍中,用常见之物来回答如何是佛如何是禅之问比比皆是,但是在众多禅师的回答中,能像令遵禅师这样既契合所问更一语双关的回答,是不多见的。

    所以令遵禅师的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就受到了众多禅门高手的热议。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有漏笊篱,无漏木勺。烜赫禅和,妄生卜度。伶俐座主,何处摸索?金牙解使神枪,李广箭穿双鹗。”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井索。见成家风,受用廓落。生涯放得信缘看,佛法更于何处着。不用安排只么从,自然心地常安乐。”

    正觉禅师的弟子雪窦嗣宗禅师评唱道:“笊篱木勺,钱贯桶索,说妙谈玄俱是错。清平鼻孔塞乾坤,天下衲僧无处摸。明来握土成金,悟去百草皆药。拗折俱胝指头,踏断赵州略彴。平常一句用无穷,限量知见徒斟酌。”

    天祐十六年(公元919年)正月二十五日午时,令遵禅师在清平山圆寂,享年七十五岁。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敕与令遵禅师“法喜禅师”之谥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宗史224:清平令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rc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