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换个姿势学数学
换个姿势学数学:FQA(常见问题解答)

换个姿势学数学:FQA(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 d61f25068828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1:57 被阅读58次

    常见问题(FAQ)

    既然你的私有定义和名称那么好,为什么数学家不用呢?

    原因可能有两个

    避免歧义

    之所以要制定标准,统一名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数学家交流的方便。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私有名称,倒是省事儿了,轻松了,但是交流起来会很麻烦。

    我这里使用私有的名称和定义,为的就是让数学学起来更容易,学的更有兴趣,并不抱有任何写论文和交流的目的。

    如果要写论文,发表文章,甚至单纯的和别人交流,那么我都会采用公共的定义和名称。

    积重难返(多目标)

    讲一个故事吧[1]:

    火箭推进器的规格是由马屁股决定的

    我国现役火箭的最大直径是 3.35 米,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人知道这是由我国铁路的隧道决定的。其实,这个数据还和马屁股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

    甚至说,火箭直径是由马屁股决定的。

    火车最初用的轮子是由马车的轮子改过来,所以马车的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就是当时两匹马屁股的尺寸。

    火车运输,路上难免会通过一些隧道,隧道的宽度都是参照铁轨的宽度确定的。因此,火箭要通过这些隧道,直径就不能超出隧道的宽度。再考虑到火车晃动、会车等因素,火箭的直径就更受限制了。

    这样一来,关系就清楚了,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铁轨间的距离,铁轨间的距离决定了隧道的宽度,隧道的宽度则影响了火箭的直径。

    另外,什么名词“更好”,本身也就很难说清楚。可能从每个角度来看都不一样吧。

    不就是换了一种说法嘛,有什么价值呢?

    就是换了个方式叙述。因为您很熟了,所以不知道有什么用,反而感觉啰嗦。

    这非常正常,如果我早就学会了,看到这些内容,我会直接跳过去。

    如果给别人讲,那么用处大了。里面结合了大量的比喻,而且逻辑清晰亲切,这对理解来说非常有帮助。

    这叫做“费曼技巧”和“以教为学”,是一种自学的方法。

    也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讲出来,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考试”,在讲述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地方其实自己是不懂的,因为你没法说出来。

    一句话来说,换一种说法,就是为了方便初学者的理解,没有更多作用.

    如果您反而看不懂了,说明您不是受众,或者是我的能力不行.

    为什么敢更改教科书上面的定义?

    定义是为了大家讨论的方便,人为规定下来的。

    可以说是研究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迫不得已,提前用只能让事情变复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数学规律本身

    因为本人也不是数学专业的,所以知识面有限,如果发现某个定义,我给的和现阶段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后续的内容中,这种私有定义不会干扰到今后的学习,那么就不会更改。

    直到你真正触碰到该理论的边界后,新的定义价值更大,我们再采用新的定义。

    重要的从来就不是词汇,而是世界本身,定义是为了方便而人为规定的,本来就应该是变化的。

    为什么你敢说课本上的内容啰嗦?

    为什么你敢说课本上的内容啰嗦

    很多领域并没有统一的“好”?

    很多领域并不像科学那样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大部分的社会领域都是那样的,比如说商业/经济/政府工作等等等。

    这些领域都非常复杂,而且是多目标系统,很难说什么是“好”。

    教育就更是这样的,对于同一个学科来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

    但是教材只有一个,这种教材的好可能是从义务教育的整体上来看的,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可能是非常非常差,非常非常啰嗦的。

    如果现行教材讲的都很好,那老师上课该如何发挥呢?

    干脆照搬课本就行了,干脆全世界的标准化组织制定一个课程大纲,大家都学就行了。

    显然是不行的。

    既然没有公认结论,就不要迷信所谓权威

    既然是一个多目标系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最佳的方案就应该是“因材施教”,教材本身几乎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一个自学的成年人来说,高中的课本我觉得是写的非常烂的,所以我有理有据的批评了一下上面的内容。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我很欢迎,那你说出我的讲法哪里有问题,我尽快改。如果要批评,别拿什么“专家”来乱逼逼。

    如果你干脆是无来由的感觉写的不好,也很正常,因为我写的东西实在是水平有限。

    “极有可能是错”是什么意思?

    如果大多数网上的说法,和我的不一致。那么我就认为自己的说法极有可能是错的。

    之所以不立即采用正确的说法,是因为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一个让我信服的解释。

    要不就是一大堆公式符号看不懂,要么就是复制粘贴别人的结论。

    所以姑且先把“极可能是错误的”放在那儿,以后好改正。

    我这里的“错”指的是:会推出矛盾。

    对于高中考试有帮助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猜测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系列分享的受众不是应试学生,而是想要重新领略数学乐趣的成年人。

    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就是,当看到某个数学表达的时候,能够知道它大概属于哪个部分,大概有什么样的规律。

    不过,我也很想挑战一下练习题。

    所以这个系列出完之后,可能会出一个“换个姿势考数学”,那就是真刀真枪的跟高考干了。

    为什么涉及如此多的数学史内容呢?

    为了真正搞懂,这几乎是必须的:

    克莱因谈数学史的作用

    注释

    [1] 摘录自:http://tech.qq.com/a/20160719/034642.htm

    关于本文

    • 该系列文章均采用 CC BY-NC-SA 3.0 协议授权。
    • 欢迎您纠错和提出改进意见,您可以通过私信联系我。
    • 批评之前,请先看常见问题解答(FQA)该系列开篇词。类似质疑,可能早已回应。
    • 文章的改进空间很大,内容可能会经常变化。
    • 均在“简书”平台更新,其他平台上的是最初版,不更新。

    作者信息

    我是心如止水,欢迎你和我换个姿势学数学。

    心如止水:阅读 思考 践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个姿势学数学:FQA(常见问题解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g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