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至深

作者: 如果没有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10:07 被阅读0次

    老家的大姐来电相约9月22日(农历)回去过“麻糍节”。恰好周末。欣然应邀。

    家乡的“麻糍节”,是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节日。每一年秋收之后,十里八方,便依次热闹开了。一方面为了庆祝金秋丰收。辛辛苦苦一年,可以安心休生养息了。一方面忙乎一季,相邀亲朋好友一起趁机犒劳犒劳自个儿家。家乡人的淳朴、好客,热情张罗,饱满了浓浓地一份热闹,一份气场,一份情谊。

    一直要热闹到10月份底,才陆续结束。大伙儿捣麻糍、喝酒吃肉,吃了东家,吃西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挨着吃过去。当真舒畅的很。

    我是赶早一天回家的。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准备走走,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闻闻乡土的芳香。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许多早起的人们已经来来往往,忙乎担水浇菜了。

    我看了看手机时间,刚好六点。夜长日短的季节,太阳也慵慵懒懒了。迟迟没有爬出来。

    秋晨的微风徐徐拂过面庞,冷嗖嗖的凉意越来越袭人了。晨色灰蒙。

    这个时候,正如往常那样是看不到年轻人的。年轻人不屑于干此等吃力不讨好的事。

    切!自留地那些菜值不了几个钱。

    面朝黄土,背朝天。看不上眼。所以大多年轻人到了工厂上班。即使这年头工作一个月也拿不到多少工资,也乐意泡在工厂混活儿。

    世事沧桑。生活不容易。

    乡镇附近有的工厂拖欠工资。有些人往往迟迟拿不到辛苦钱的。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当工人,靠市场。

    自古吃力不讨好。

    农村土地承包制曾经人人欢呼雀跃,而如今年轻人却对自家的田地已经不在迷恋。黑黝黝的土地被大量闲置。乡人已经不在乎。谁愿意只图过个温饱日子?白花花的大米能填饱肚子,却换不回几张纸票子。

    现代化建设白热化过程,企业工厂林立。泥腿子上岸,农民翻身当上工人。谁还会返身回去过小农经济的种田日子呢?

    土里刨食要靠天吃饭。要效益,就得靠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而由土地包干制革新到土地集约化、科技种养,不仅投资大,而操作更难。市场形势又变化无常,难以把握。

    日子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过。反正饿不了肚子。父母劳累一年种一季的水稻,打发一年的温饱绰绰有余。

    于是,路上见到行色匆匆,挑担忙乎的大多是岁数大了的人。

    勤劳的人们赶早不赶晚。这天色刚刚露白,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累。

    这个令人焦虑的秋天,雨水不知去向。田地干涸。万物焦燥。乡人们的忍耐渐至极点。见面谈天论地,第一句话就是这鬼天气烦人啊。菜地旱干。天天浇菜,累死人了。

    好在乡村水利渠道遍布田野,就像血脉经络般有序伸展到广袤原野的四处旮旯。只要水库有水,暂时还是无忧。

    咒天咒地,过了嘴瘾。又各自纷纷卖力自救。挑水浇菜是每天必需做的劳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碗里扒得,锅里烧得。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菜肴。

    样样东西,要有水源方能养活,有收成。最后变成瓷碗里的米饭、菜肴,满满一大圆桌的幸福日子。

    人们的饱腹之欲,幸福生活的愿望,也只有出力劳动,才有机会获得满足、实现。

    土生金。

    一方水土,终究是尘世安居乐业的永久根本。下一辈的人,有谁会接过父辈深爱一辈子的水土?任劳任怨,呵护黑黝黝的土地。

    包括我自己早已离开了家乡多年。那来自父辈传教的一点点种养常识,早已忘了八九不离十。

    也许我过于多虑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适时推进,现代科技技术运用,过去的东西被不断更新、淘汰。或许,将来不再需要旧的耕种常识。比如水稻种植,现在是抛秧模式。

    而有条件的地方,各种耕田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农用机械化设备大规模轮番上阵作业已见怪不怪。过去随处可见到的水牛,大黄牛成了稀罕物。也许不久的将来,乡村的耕牛终将沉入于我们的记忆深处,搁在心里埋藏发酵,酝酿一坛弥久醇香的老酒。

    收割呢?现代化收割机已经在乡村各地大展身手了。

    或许,以后没有所谓的农民称呼了。只有现代化的农业务工人员。

    秋已至深。入目金黄秋色日见日稀。

    秋收冬藏。春播冬养。

    来年春天,一定更加生机勃勃。风景更美好。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秋已至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已至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so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