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阶级沉湎于歌舞,粉饰太平,自欺斯人。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描写的是京城中元宵节之夜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在此繁华场面中,却另有一人,不逐繁华,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
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多少人传诵着,那个寻寻觅觅后找到自己喜欢姑娘的少年,最喜此句,可诗人原意借用此词,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此后的辛弃疾,人生又赢得一次转机,宁宗时,蒙古在北部草原崛起,金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宰相韩侂胄借此机会北伐,建立功业,重新召辛弃疾出山,加官进爵。
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才华遭到忌惮,朝廷只不过是想借用他抗金元老的身份收买军心,建议不被采纳,为官不被重用。
悲愤之余,辛弃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纸上谈兵的韩侂胄在“开禧北伐”惨败而归。朝廷这时慌了,此时真的来问辛弃疾:尚能饭否?对于此种行径,我真一把鞋子拍到当局者的脸上,问他:早干嘛去了?
纵是老年腐朽躯,亦有少年凌云志。那个未完成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里,辛弃疾终于等来这一天。
终究是太晚了,他再也不是金戈铁马的少年,他不能拉来战马,手扛大刀,一跃而上,不能豪迈的放言:弃疾不才,愿为君主分忧,此去经年,定不辱使命,不破金人势不归。
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如何能够带兵打仗。
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临终之际,这个一生不得志的老人大呼:杀贼!杀贼!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词人,一生寂寞,那个英雄豪壮他、儿女情长的他、义愤填膺的他、悲愤交加的他、淡泊冷静他终究带着没有完成的理想离开了人世。
世人对辛弃疾的评价很高,如:上马杀敌,下马写文;执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出可为将,入可为相,词中飞虎等。
而我说,辛弃疾,虽说没有实现报国理想,但是为官之时,他是好官,做出卓越成绩,被贬之时,寄情山水间时,文章传诵千年。
虽因物喜,虽因已悲,梦想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击,被抛弃,他却毫不放弃,坚守着内心的同进做好了身边的每一件事,这何尝不是英雄梦的另一种实现。
透过历史的长河,走过茫茫的岁月,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时光。那个受尽委屈而又倔强的少年,昂起头,不惧一切,奋勇前行。
用一生的时光来坚守一个永远都完不成的梦想,古往今来,这样的人真不多,如果真的无法实现,我们也不为之抱怨。
我们期待圆满,而遗憾却总是逃不开的常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想想辛弃疾,我们也能在未来的时光里,便也有一束灯光永不泯灭,它的名字,叫理想。
理想可以“天凉好个秋”,生活仍能“一笑人间万事”。
此文,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