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读《文化苦旅》十五

读《文化苦旅》十五

作者: 萧沐林 | 来源:发表于2023-07-05 22:44 被阅读0次

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在现存的古代藏书楼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

天一阁属于民间藏书,创始人范钦。对范钦来说,藏书是他的生平主业,做官则是业余。他对书的兴趣,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然而,作为民间藏书能保存至今,不仅仅靠的是创始人的痴迷,还有范家人一代代地接力。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为了预防天一阁的崩塌,范钦和他的继承者们给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则,不准登楼,不准看书。现在看来这些规定似乎失去了藏书的意义,但这也是范家人的无奈之举,因为只要开放一条小缝,终会裂成大缝,也就不一定有现在的天一阁了。

一六七三年,大学者黄宗羲先生作为第一个外姓人登楼看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从此,天一阁有了一条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定,但这条规矩执行严苛,在此后近两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

直到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百余种 ,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百七十余种被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哥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的格局营建。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他的生命。连堂堂皇家别墅都不得不大幅度的动用天一阁的珍藏,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扬,这证明天一阁获得了大成功,范钦获得了大成功。

天一阁走到近代,窃贼和偷儿成了他最大的对手。虽有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拨巨资抢救天一阁,所购得的天一阁藏书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但最终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天一阁被一次次大规模的修缮和完善着。它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

相关文章

  • 文化苦旅:其实乐在其中

    说是“苦旅”,我看先生乐在其中。 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的最大感受了。 自从学过《道士塔》,《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就是可...

  • 有文化的人

    读17年版本的《文化苦旅》,似乎很陌生,可《文化苦旅》我也读过几回。可能才疏学浅,不甚了了吧。翻出家里的《文化苦旅...

  • 读《文化苦旅》

    读毕文化苦旅,脑子里其实没有记住什么,但确有一种甘之如饴又略带苦涩的味道。 余秋雨在文中表现出了一种作为文化人的清...

  • 读文化苦旅

    最近偷闲读了76%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我对于余秋雨,甚至是鲁迅、胡适、郁达夫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界都不甚了解 ...

  • 读《文化苦旅》

    前两天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书《文化苦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一些感想。 其实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一些畅销...

  • 读《文化苦旅》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

  • 读文化苦旅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前,我看的是黄金时代。 因此刚读起开篇,我就感觉到了无比舒适感,以及对书中字里行间的一种文...

  • 读《文化苦旅》

    在还没有开始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应该很难读、很枯燥、很苦涩,这可能是这本书的书名中"苦旅"...

  • 读《文化苦旅》

    【1】: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

  • 读《文化苦旅》

    摘录 P170 一份图表 图表在法国里昂的一家博物馆里,列出了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创造和发明,我细细看了三遍,每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文化苦旅》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tl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