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睡觉前读了《黄豆》,我对黄豆的感情源于喜沙肉里面的喜沙,想想今天就写“喜沙肉”吧。
写之前请教了一下度娘,看看“喜沙肉”的做法有多少。发现工序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喜沙”的做法。“喜沙”的做法有用核桃芝麻的,有用红豆的,而我一直觉得黄豆做的“喜沙”才是正宗的,简单而香甜味纯正。香来自于黄豆,甜来自于白糖。
做“喜沙”是比较麻烦事。先挑豆,黄豆也有好几个品种:有粒大的,有粒小的,粒长的等等,不同品种不一样。一般小而饱满的黄豆味道醇厚。做豆浆选豆子也很讲究的,一般不选“傻大个”类型的。
豆子选好后洗净晾干。不能泡,泡了就做不出香味。晾干后就开始炒黄豆,把豆炒熟之后起锅摊在簸箕上凉着。黄豆一定要炒熟,带生的黄豆吃了要恶心呕吐的。以前家里猫或者狗吃了被老鼠药药得半死的死老鼠后间接中毒之后救治方法之一就是磨生豆浆灌下去催吐。
黄豆凉好了之后就磨成粉,不要磨的太细。以前是用石磨,现在则可用电动料理机做,方便多了。粉磨得太细会导致香味散去,另外缺了嚼劲。略微带点颗粒,还有嚼豆的感觉。当然也不能太粗。
粉磨好之后,你就会觉得满是豆香。将豆粉中加入白沙糖一拌,喜沙就得了。爱甜口,多放糖。
喜沙一次可以多做点,放在干燥的罐子里面也可以做汤团馅。另外,它也是我小时候最奢侈的零食。每次做喜沙时,我娘会给我做一茶缸给我留着吃。那是我特享的。
喜沙肉的肉往往会选三四指宽肥膘肉,两片约一指厚的肉在肉皮处连在一起,将喜沙夹在两片肉之间,称为“一块”喜沙肉,放入土碗码好,一碗大概能码四五块喜沙肉。码好后放入蒸笼大火蒸。直蒸到肉皮酥烂,油沁入喜沙,出锅。喜沙甜腻香气扑鼻而来。不过,我小时候不怎么爱吃,觉得油腻。我只爱吃母亲给我的“特供”。
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做“喜沙肉”,为了少一点腻和增加一点肉香,会把靠肉皮一端略微炸一下。这个比较考功夫,只炸肉皮,白肉不能炸到,否则就缩了,不叫“喜沙肉”,所谓“喜沙肉”,就是要看起来肥肥嫩嫩的感觉,咬一口就滴油。
我觉得“喜沙肉”一定是在那个油水缺乏的年代里最奢侈的大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