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亲密关系》,书中说: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或多或少总是渴望着些什么。上帝说过,他造的每一个人都不完美,需要另一个人来补充。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渴望从另一半身上得到关怀,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得到爱,体会到自尊,体会到快乐。渴望身心灵三方面的满足感。于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于茫茫人海中固执地想要寻得我们那与灵魂完美契合的伴侣。
起初我们找到一个满身都是优点,满足我们对灵魂伴侣所有幻想的他/她,那个令我们满心欢喜的他/她。此刻的感觉就像书中说的一样:坠入情网谁不是一见钟情?到后来,发现那个一见钟情的他满足不了你内心对爱的需求,幻想在此刻破灭。就像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说的那样:我被蛊惑了,如果那个无赖没有对我下药,我才不会爱上他!发现他从满身的优点到发现他似乎满身的缺点,我们开始气愤为什么他总在沙发上吃泡面,她用过的化妆品为什么不摆回原位?牙膏为什么不从尾部开始挤?这些生活的琐碎,让我们感到压抑,感到失望,进而感到愤怒。但其实这一些,都是因为我们对他有了期望,而期望是愤恨的前身。在对未来美好的另一半的幻想破灭之后,药效退了,我们觉得他糟糕透了。但是作者说幻想破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能够从外向寻求快乐的错误思维中跳脱出来。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原来所有外界引起的愤怒都源于你自己的内心。并且很大一部分源于你从小生活长大的家庭。可能某次你父亲没有给你买你喜欢的娃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会觉得父亲不爱我,进而引发出我不可爱,我一点都不值得爱,世界上没有人喜欢我。这些你小时候无意间种下的信念,在你的心上留下了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痛。可不是说所有的伤痕都会被时间治愈吗?其实真正把你治愈的不是时间,而是爱。
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个伤痛都是隐藏的,因为他没有被触发。可是当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对另一半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期望,当期望落空的时候,那一刻我们的伤痛就被触发了。比如当我们在一段亲密的关系当中,希望伴侣给你买你爱吃的红枣味饼干,但是他没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够被重视,觉得他不够体贴,觉得他变了 ,觉得他不爱你了。进而小时候的那一种伤痛又被深深地引发了出来。我们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开始了我们的权益斗争。
和没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一样都不知道其实亲密关系是治愈伤痛的绝好机会。我们需要内在的不断觉察,在亲密关系当中发觉自己内心的伤痛,去不断地询问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愤怒,愤怒并不是因为表像的东西,其根源是你被你忽视了的内心的旧伤痛在这一次被引燃了而已。
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个。被愤怒包围着的你只想着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能够引起重视,你通常会跟亲密的另一半展开权益斗争,去证明你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但往往是徒劳无效,甚至是助推亲密关系坠入深渊的燃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看了这一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你所有的愤怒和不满都是源于你小时候的伤痛,但是如果在亲密关系当中你学会了自省,学会了觉察,发现了这一错误,同时你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它,你就可以神奇地治好自己多年的伤痛。如何去处理呢?书中给了我们这样子的答案。
在亲密关系,另一半是你的镜子。从整体上来看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和问题呢?第一:人的感情是能引起共鸣的,你可以去跟他分析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因,因为你这件事情我又愤怒了,但这可能不是你的错,这可能是源于我小时候****,此时他也会引起同样的感觉,他会发现自己其实常常也会有这样子的感觉。当你们情感达到共鸣了,你会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是人之常情。你会发现 ,小时候父亲不给你买你心爱的玩具,也不能说明父亲就不爱你,父亲之后的很多行为恰恰证明父亲是爱你的。从这一次开始,说不定你的伤痛就愈合了。第二:是放弃你的权益斗争,在权益斗争中,我们总是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作者建议我们不要总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要证明你们两个人都是对的,或者说你们都没有错。毕竟与其证明自己是对的,不如保证自己是快乐的。第三,引发争吵的原因是源于小时候的家庭。放弃自己的立场退一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前三个都不适用,还有第四个方法: 那就是心甘情愿被征服吧,能屈能伸真好汉。
从细节上来看。第一,在愤怒之前觉得对方不够理解不够体贴,要去想想是不是有什么误会需要澄清,比如他晚归可能是因为车子爆胎了。第二个要去想想自己所表达的情绪是否绝对的真实。就比如说,我们看见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应,这个时候会要求先说出自己的感觉。去察觉自己跟伴侣的这种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如果是,就请尽量真实的讲出来。第三察觉这种熟悉的情绪是怎么来的,熟悉这个词和家庭是脱不了关系的,家庭是你最早开始构建信念的地方。第四,情绪背后该如何去回应呢?有哪些感觉呢?是不是可以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爱对方的这些小错误,其实就是爱你自己。爱会帮你找到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