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淇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熟悉的旋律,跟着罗大佑的《童年》,搭乘时空隧道,回到童年那个多彩的夏天:
青翠茂盛树叶,清脆婉转鸟叫,此起彼伏蝉鸣。
《天地有情》中,“就是那个……吱……吱……”,吴倩莲对蝉吟有趣的肢体描述,让刘德华深刻记住了它。
有道是:“蝉始鸣,半夏生。”记忆中的夏天,简直就是它的个人“音乐盛会”。
似乎蝉一叫,才有了夏天骄阳似火的浓浓味道。
永远记得童年夏的灿烂,每个晚上,穿着短裤和哥哥一起捉蝉的场景。
几根长竹竿接起,竹竿头上抹上面筋,仰着头,擎着竿子……
然后,再去河里摸上几把。就经常会看到提着小桶鱼和一袋子蝉满载而归的我。
喜欢捉蝉,不仅给餐桌增了美味,更学到很多。
记得有天,一袋子中有只病蝉,微微颤动的身体,就连漂亮的透明的羽翅都垂下了,一动不动,也没有声响。
我问哥哥:这就是知知不休,响彻夏天的蝉吗?它怎伤成这样?
哥哥仔细的帮它检查着,告诉我,蝉不会自我防御,所以天敌很多,经常成为螳螂、狩猎蜂,山雀、柳莺等的美食。甚至有时连以坚果真菌为主食的松鼠也不放过它,以此来“换换口味”。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西汉刘向《说苑》中创造了“螳螂捕蝉”的寓言。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唐代诗人戴叔伦《画蝉》也有更生动的描述。
蝉从幼虫羽化而来,地下蛰伏十几年,破土而出飞上高枝,秋风一过,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十几年埋在泥中,换一个夏天的寿命,似乎有人为它喊:不值!
然,这就是它生命的意义:朝饮甘露,暮咽高枝,蛰伏破土,夏生秋亡,终若止水,奏响绝唱。
虫化蝉,只是躯体再生,人入禅,真正灵魂涅槃。正是:
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
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
意乱清音增烦恼,心静蝉声伴安眠。
若有若无随心性,蝉声便是无字禅。
蝉乐:是鸣,是嘶。禅乐:是吟,是歌。
忽闻窗下几声熟悉,正是好久没见的“老朋友”。
我曰:他日再见,静候来年。
蝉语:他日重逢,相约来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