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五绝,从听觉角度道出了春的生机盎然,可谓“听春”佳作,绘尽了春的神魄。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春天,就是因为春天可以让耳膜从饥饿中惊醒过来,热烈地饱餐声音的饕餮盛宴。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最特殊的一个,从听觉角度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用天上初雷乍现和地下蛰虫惊醒,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一个“惊”字,形象传神地点出了春的听觉特征。
惊蛰开启了春天的节奏,而雨水这个节气则让这春天氤氲着滋润的气息,也让人们听到春天的节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褒奖春雨默默无闻滋润万物,但风声可不喜欢低调,风风火火地“诉说”着它们的辛勤付出。可以看出,春雨像个腼腆的小姑娘,而与之相伴的风则是个好动的小子。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醒。”李清照的《如梦令》里,风依旧活泼,雨则淅淅沥沥地下着。风雨声传递着春的视觉画面,听到一夜风雨,诗人心里已经清楚,即使“海棠依旧”,也将是“绿肥红瘦”。
春雨的听觉体验也是独特鲜明的。同样是听雨,同样是郁郁不得志,爱国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滴答,就想到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一声声叫卖杏花,百无聊赖中透着些许小确幸。可到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的心情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志未酬、凄凉苦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梦聊以自慰。
雨声押着春天的韵脚抵达,鸟鸣则以活泛的音符谱出春的精气神。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鸟儿用嘹亮的啼鸣唱和着普照的春光,渲染着花气的芬芳。在它们动听的歌声中,人们触摸到了阳光的清亮、融融的春意、暖暖的柔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杨柳深处杏花发,日暖数声出鹧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鸟儿们用清新愉快的歌声,铺张出春天里动人心魄的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里有声,轻灵飘逸,神采风扬。
当然,热闹而不是吵闹,有声恰似无声,才是春听鸟鸣的境界和神韵所在。王维在《鸟鸣涧》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形象、更传神。
其实,春的声音之所以不尖锐、不刺耳,不会给人躁得慌的感受,是因为这些声音来自于风雨雷电、鸟兽虫鱼,是大自然的声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陪伴,听来实在而熨帖。
一年之计在于春。听春,更要听出万物复苏勃发的心语声,听出春的充满希望的脉动。“鸡鸣春晓”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指鸡鸣寺春天清晨的旖旎风光,其实也是一语双关,可理解为鸡鸣声声报春晓。鸡鸣清亮,提醒着:最是一年春好处,闻鸡起舞正当时。
沉眠一冬的心,要及时复活,如蒙激越春雷,鼓舞起斗志,振奋着精神,向着更美好的明天昂首迈步,展示出更崭新、更蓬勃的生命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