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此整理平时产品工作中用到的,各类模型与方法论。意在让我们的产品工作更趋理性客观“有法可依”,更懂需求更懂环境。如有补充,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提出,共同学习。
1、马斯洛需求模型
作用: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所提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由底层至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2、用户体验的五层次
作用: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来源于《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而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从外向内,依次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范围层、战略存在层。下面我会从内到外逐一介绍这五个层次。
3.上瘾模型
作用: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
上瘾模型[美] 尼尔·埃亚尔 / [美] 瑞安·胡佛共同创立。上瘾模型分为四个阶段,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利用这个模型将是你推动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的有效途径。
4.尼尔森十大交互设计原则
作用:让你的产品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原则一 状态可感知、原则二 贴近用户认知、原则三 操作可控、原则四 一致性、原则五 防错、原则六 再认好过回忆、原则七 灵活高效、原则八 易扫、原则九 容错
5.产品开发三原则
作用:什么样的产品值得被开发
Doblin Group的联合创始人和总裁拉里·基利(Larry Keeley)提供过这样一个产品开发三原则的模型,这个原则由三部分组成:商业可行性、设计期望性、技术可能性。其中,商业可行性:由商业模式和市场评估来解决;设计期望性:需要产品设计来满足;技术可能性:由技术来解决。
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作用:参考用,对产品周期进行合理引导。提前防范,产品周期内可能产生的问题。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于1996年首次提出,再经过无数产品从诞生到退出市场的自然过程中完善、总结出来的。其中,古德曼(Goldman)和穆勒(Muller)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而波里和库克等人提出了可操作的衡量方法来划分产品的各个阶段,使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同样,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也在经历设计、开发、产出、入市、成长、成熟、直至最终推出市场的生命循环。
7.产品层次理论
作用:设计超出用户期待的功能
1994年P·科特勒在《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专著修订版中,将产品概念的内涵由三层次结构说扩展为五层次结构说,即包括核心利益(Core Benefit)、一般产品(Generic Product)、期望产品(Expected Product)、扩大产品(Augmented Product)和潜在产品(Potential Product)。由于P·科特勒在其著作中更多地是对每个层次含义的解释,而且没有将它与三层次结构说的差异进行比较,因此,这个新概念在引入国内后仍被简单地理解为“内涵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深化”,即被认为是“顾客满意学说在产品上的具体体现”。
8.二八定律
作用:重点深耕20%
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也叫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Juran's Principle)、关键少数法则(Vital FeRule)、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 Many Rule)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9.长尾理论
作用:帮助寻找新市场,差异化发展
长尾理论,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10.六度空间理论(数学领域的猜想)
作用:社交相关
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 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见图所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11.4V营销理论
作用:与竞品差异化发展,树立独特产品形态
4V营销理论是指同时运用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理论。4V营销理论首先强调企业要实施差异化营销,一方面使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独特形象;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相互区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其次,4V营销理论要求产品或服务有更大的柔性,能够针对消费者具体需求进行组合。
12.SMART原则
作用:规划产品用户任务等
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是为了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
13.SWOT模型
作用:对新产品进行理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SWOT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代表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14.KANO 模型
作用:如何规划产品功能才能超出用户期待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基本(必备,理所当然)型需求、期望(意愿)型需求、兴奋(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有没有都一样)、反向(影响用户不满的特性)型需求。前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15.AIDASS模型
作用:到底怎样做App才能更吸引用户眼球,指导产品营销拉新
AIDAS原理是由刘易斯(Lewis)提出的,AIDAS原理是用来说明广告对消费者产生的不同作用,因为每笔交易的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或集体,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具体人或集体的需求上,便越能较快地吸引他(们)来购买,但这个潜在欲望有时需要加以诱导,因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心理过程,称为AIDAS法则,它是从1898年美国人路易斯创立的AIDA法则派生出来的,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Satisfaction(满意)。
AIDASS模型在AIDAS基础上增加了Spread扩散模型。
16.RFM模型
作用:精细化运营用户,量化你的用户价值
RFM模型是衡量客户价值和客户创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众多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分析模式中,RFM模型是被广泛提到的。该机械模型通过一个客户的近期购买行为、购买的总体频率以及花了多少钱3项指标来描述该客户的价值状况。RFM的含义:R(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表示用户最近一次消费距离现在的时间。消费时间越近的客户价值越大。1年前消费过的用户肯定没有1周前消费过的用户价值大。F(Frequency)消费频率:消费频率是指用户在统计周期内购买商品的次数,经常购买的用户也就是熟客,价值肯定比偶尔来一次的客户价值大。M(Monetary)消费金额:消费金额是指用户在统计周期内消费的总金额,体现了消费者为企业创利的多少,自然是消费越多的用户价值越大。
17、用户划分
专家型用户,喜欢探索应用中的各种功能和服务,提出大量改进建议,希望看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前所未有的技术。
随意型用户。有兴趣尝试高级复杂的产品以及新功能,只是试探性地尝试,不会像专家型用户那样深入研究。
主流用户,这种类型用户不会追求各种高级酷炫的功能,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
作用:服务主流用户,避免被专家型用户需求引导
18、简约四策略
作用:化繁为简,让界面更干净
删除,就是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功能,直至减到不能再减为止。满足主流用户,判断这些功能到底是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组织,在不减少功能的情况下,将界面上元素进行更好地组织分类,而达到简约体验的效果。通
隐藏,而是通过设计的方法将一些不常用的功能隐藏折叠起来,当用户需要用到时又可以快速找到。
转移,将一些不常用或者信息量很大的元素转移到其他地方显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移动端和桌面端的结合。
19、波士顿模型
作用:分析产品市场对策
波士顿矩阵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即市场引力(增长率)与企业实力(市占率)。
1)明星产品(stars)。它是指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可能成为企业的现金牛产品,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
2)现金牛产品(cash cow),又称厚利产品。它是指处于低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已进入成熟期,需要缩小压低成本。
3)问题产品(question marks)。它是处于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需要采取智囊团或项目组织等形式,选拔有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有才干的人负责。
4)瘦狗产品(dogs),也称衰退类产品。它是处在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需要进行合并整顿。
20、波特五力模型
作用: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1、AARRR用户增长模型
AARRR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这个五个单词的缩写,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即 获取用户、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自传播。
22、RARRA模型是托马斯·佩蒂特Thomas Petit和贾博·帕普Gabor Papp对于海盗指标-AARRR模型的优化。RARRA模型突出了用户留存的重要性。
用户留存Retention:为用户提供价值,让用户回访。
用户激活Activation:确保新用户在首次启动时看到你的产品价值。
用户推荐Referral:让用户分享、讨论你的产品。
商业变现Revenue: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可以赚钱的。
用户拉新Acquisition:鼓励老用户带来新用户。
23、三层架构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非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库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界面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24. 忠诚度模型
客户忠诚度是客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重复或连续购买的心理、言语、行为指向程度的度量。
品牌忠诚度依据:
网站忠诚度的5个指标,即用户累计浏览品牌的次数、累计浏览时间、累计浏览天数、累计浏览页面数、最后浏览时间;
品牌忠诚的9个指标,即累计购买某品牌商品的次数、累计购买某品牌商品的金额、最后一次购买某品牌的时间、累计搜索某品牌关键字的次数、用户浏览同类其他品牌的累计平均次数、用户浏览同类其他品牌的累计平均浏览时间、用户浏览同类其他品牌的累计平均浏览天数、用户浏览同类其他品牌的累计平均浏览页面数、用户浏览同类其他品牌的最后平均浏览时间。
所有权重值之和为1,最后将忠诚度的值映射到1到100之间。例如:潜在忠诚客户群体提高搜索权重,加大品牌认知;高忠诚客户群体复购时推荐高价值商品;建立积分商城,长期培养监测客户忠诚度的养成等。
25. 活跃度模型
一般的,企业可通过活跃用户数,看产品的市场体量,通过活跃率,看产品的健康度。根据业务规则选定输入因子,如电商行业的输入行为特征一般为:最后一次登录时间、最后一次购买时间、半年内评论数、半年内购买数、累计登录天数、累计停留时间、浏览页面数等,然后计算活跃度得分。
分析活跃度得分,输出结果标签逻辑如下:
高活跃度客户(活跃度得分前30%),表示客户粘性高,是企业的核心用户。
中活跃度客户(中间部分),表示客户与企业产品交互程度一般,需要继续维持。
低活跃度客户(活跃度得分后30%),即沉睡客户,是企业日常促活运营的重点对象。
26. Look-alike模型
Look-alike模型,即受众扩散模型,模型原理是以种子客群为基础,找到与种子客群兴趣爱好相似的另一组人群,计算两组人群的相似度或以群组距离进行分类,从而达到精准挖掘潜在受众、扩大推广范围的目的。人群扩散在推销新商品、寻找潜客、开发客户购买力等多种场景下都起着关键作用。
受众扩散模型的基本流程如下:
根据客群的各维度原始数据,提取出可用的特征变量;
选取种子客群为模型的正样本;按比例随机抽取种子客群作为观测样本,加入候选人群作为负样本,以种子客群作为正样本,训练分类模型,将观测样本中预测为正类的概率的后5%作为可靠负样本;
根据种子客群和可靠负样本构建相似度模型;根据相似度模型,将所有候选人群扩散成目标群体。
常见的二分类算法有LR逻辑回归,决策树,SVM,随机森林等。
特征的选取一般包含用户的:
属性标签数据。如性别、年龄、地域、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业等,一般来自用户注册信息或预测;
行为结果数据。如电商用户的站内外搜索、浏览、购买等行为,媒体用户的关注、转发等行为,一般为用户实际发生行为的日志;
行为偏好数据。如电商用户的消费等级、商品品类偏好、商品品牌偏好,媒体用户的上网时段、浏览频道偏好等,一般根据用户行为计算分析而得出;
社交网络数据。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将种子人群的标签或属性扩散给好友。如微博的粉丝关注、转发行为等构成的社交关系网络。
27. 流失预警模型
流失预警模型,即根据客户的多维特征,判断系统内的客户有多大概率流失,根据流失概率分群,针对潜在流失客户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挽回营销策略。
流程预警模型的大致流程如下:
输入客户原始数据,提取关键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最近消费行为、回流率等;
进行数据加工,字符型数据转化为数值型数据以供模型计算,对于缺失值采用插值或重新赋值策略,对于异常值采用插值或剔除策略;
将符合格式规范的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计算出流失概率,并根据流失概率输出为相应的标签。
一般的,根据流失概率分布,可输出为以下四个标签值:
正常(流失概率0~0.2),表示流失的概率基本很小,可忽略不计;
轻度(流失概率0.2~0.5),表示有潜在流失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严重(流失概率0.5~0.8),表示有明显的流失倾向,需要重点维系,必要时可以有主动触达;
非常严重(0.8~1.0),表示有非常严重的流失倾向,需要主动与客户以EDM或电话等形式发生互动,及时挽回。
喜欢可以收藏,本文持续更新。如有补充可以留言提醒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