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是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习惯,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个人管理中的细分类别,比如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等等都有各自的牛人,我不敢班门弄斧。但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产品小汪,如何设计一套方法将知识管理与产品学习结合起来,我认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每个产品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更新频率极高,能把信息变成知识并融为己用的产品经理才能培养出竞争力并进一步塑造成影响力。而参照人的认知模型和记忆习惯,知识管理很明显是存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将其养成习惯之人必能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令人吃惊的突破,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
2.产品知识管理的原则
我认为一套科学的产品知识管理原则至少有如下几条:
需要有不断筛选信息的步骤
需要有时间进行缓冲,并形成习惯
符合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使用方便管理的工具
所谓知识筛选的步骤,网上有很多方法论,我个人比较赞同“收集-筛选-分类-实践-分享”
的步骤。收集时就大范围的去浏览,只要是稍有亮点的信息都采集下来;筛选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审视之前的信息,提炼出精华;分类则是思考之后的分门别类,方便日后回顾;实践属于强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分享则是外化的过程,后两步暂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所谓需要时间缓冲,这点就像经典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给予大脑一定的消化和反思空间。而等待过程中,知识因为有时间进行发酵,加上不断新增的见识和实践经验,新的突破和灵感极有可能突然来临。
再说到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这点和知识筛选中的“分类”息息相关。产品作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职位,所学习的知识一定是多样化的,这里我比较喜欢用苏杰老师的能力模型来分类,
如果产品知识管理也能够以此分类,我们就能很好的量化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现况,知道了自己的短板,才有动力去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
3.接下来重点聊聊工具的使用
好的工具有很多,我们可以用网上现存的工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工具在规范了流程和方便了操作之后,你需要针对自己的习惯做设计和优化。
比如我用的是印象笔记,针对知识管理的每一个步骤,我都规范好了方法,并针对每一个信息如何流通到下一步做了流转要求。流转要求是指一个信息要加工成知识或者收获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只有达到了要求,才有流转可言。流转要求是看板管理的精华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
收集阶段常用的是印象剪藏,此阶段重在便利收集渠道,抓住任何第一眼就感觉有用的信息,包括文章、灵感、语句、图片等等,然后统一放到“收件夹”里;
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印象笔记的功能设计,微信文章可以直接收集,网页文章可以去广告。多平台实时共享,大大加快了我的收集效率。
筛选步骤一周进行一次,收集过渡到筛选阶段的流转要求是:
复习过收件夹里的所有内容
取精华,去糟粕
筛选也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分类,比如你是将整篇文章作为流转对象,或者是汇总本周的灵感和只言片语的收获。
分类阶段一月进行一次,而筛选后的知识能进入到分类的流转规则是:
复习过”筛选“里的所有内容
按照分类标准将知识分门别类
分好类之后的知识就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了,工作一旦遇到问题,你能迅速的知道这个问题需要什么分类范畴内的知识来解决。同分类的问题往往有很高的相似点,将分类笔记本里的所有文章看一遍,你一定能收获极佳的灵感。
4.产品收获表
正如前文所说,工具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的习惯,我很喜欢用表格来记录收获,因为表格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也逼迫你去精简和浓缩语言。所以我在更新印象笔记进行产品知识管理的同时,还会在笔记里新建一个表格用来记录产品收获。
所谓收获,往往就是你实际工作中多方努力整合出的一些经验点,按照产品能力模型,我也对其进行了分类,
每周把心得收获以1.2.3的清单形式更新在对应的周数里,缓冲期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按分类划分到相应的能力类别,形成该月份的收获表。
5.最后的一点话
互联网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产品新人刚进来很容易就会耳濡目染变得浮躁。而产品作为一个综合要求极高的职位,看似门槛低,但要做好其实艰难无比,提升的唯一途径就是踏实。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天,每一个需求,每一个项目,这听起来好慢,好笨,但献给大家一句话:最可怕的,就是聪明人开始做笨事。
——转自产品壹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