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后感
《情人》读后感

《情人》读后感

作者: 江子涯 | 来源:发表于2016-03-02 23:42 被阅读1910次

在今天终于坚持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读了。记得第一次读《情人》好像是高中在飘馨书林,当时也不知怎的会读这本书,反正结果是睡着了。第二次是生日,同学送了一本《情人》,当时已经略微听说过此书的名气,于是想读也就读了,然后又睡着了。第三次就是这次了,还是那本书,但是因缘是在读王小波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文集时,发现他对杜拉斯,对王道乾先生,对《情人》推崇备至。于是下定决心把它读完,而且当时正好读完了《百年孤独》,自以为这世界没有更难读的书了。

但是,我错了,这又是一本没怎么读懂的书。这种不懂和《百年孤独》的不懂还不一样,应该说更加的不懂。对它的不懂,我觉得主要是来自几个方面:

1.语言过于碎片化。一会儿是堤岸,一会儿是寄宿学校。甚至于一段里的她,她,他,他,有时候都需要细细斟酌。这样直接导致了我思绪的混乱。

2.是对这种情感的不理解。那种炽烈的爱情肉欲,那些家庭里的恶意对于我而言,感觉是隔着磨砂玻璃看花,有颜色,但是不真切。

不过,虽说没有读太懂,但是还是能够体悟到一些东西的。

首先,确实如王小波先生推崇的,《情人》的文字有一种诗的音韵,读起来自然而然,很顺畅舒服。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的“读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细细读来,感觉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妇人躺坐在火炉旁娓娓道来这一生的回忆。细腻。确实感觉到了那种所谓“顺序”的文学技巧,虽然王小波先生说这是现代小说的巅峰,但是也正这样“高超”的技巧让我晕头转向,所以这点我不敢苟同。看来还是我过于浅薄,暂时还领略不到阳春白雪。

其次,《情人》里的情感我还是有所感触的。和中国男人的爱情肉欲,我能理解却不明白。他们之间别扭的关系,我却是有些明白的。中国男人的自卑懦弱,支撑不起那炽烈的爱情和强烈的占有欲。而这个女人的力量却抵挡不了现实。这一切确乎是场悲剧,但是在她的视角看来一切却并没有痛彻心扉,我想并不是因为她也分不清自己对中国男人的感情,也不是一种屈从。而恰恰是她的强大,独立。所以,她是一个有魅力,值得尊敬的女性。当然,还有那种家庭间的恶意。母亲对大儿子的偏爱,是抽打在她身上的皮鞭。大哥恰恰是这世界最残酷的刑具。唯一爱的小哥哥同病相怜,屈从懦弱,最后死了。这一切让我想到了,我家庭中各家之间的纷争冲突。虽然谈不上争斗,但是我却觉得格外残酷。可能是因为温情下藏着的毒药格外伤人。彼此诋毁,不信任,自私自利,毫不退让,表面和善。各种面具下匕首的寒光总让我感觉身堕地狱。这种家庭间的恶意,这种不经意间的恶意,这种习以为常的恶意,最为伤人。

这是第一遍读《情人》,也不确定以后还不会不会再读,总觉得和这书不太适合。

相关文章

  •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去年去越南旅游去了作为《情人》拍摄地点而出名的景点-钟...

  • 不吃鸡蛋的人

    在情人节之际发送这篇读后感,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嫁给爱情。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印象最...

  • 《情人》读后感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

  • 情人 读后感

    我们有多少平凡的人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无奈的活着、挣扎着、痛苦着。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之所以挣扎,是因为...

  • 《情人》读后感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 杜...

  • 《情人》 读后感

    主人公一直在回忆自己青年时的经历,把自己与情人之间的事情融合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社会,家人...

  • 《情人》读后感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她的《情人》超越漫长岁月的阻隔,倾注真情,叙述...

  • 《情人》读后感

    夜来无人约麻,只好看书[偷笑]。英文看得累且头痛,休息一下,随写感想一二[呲牙]。 读杜拉斯《情人...

  • (情人)读后感

    此刻在动车上,用了一个小时看完整本书 说实话没看太懂这本书的意义 也许是心不在焉但是偏偏看完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

  • 《情人》读后感

    极其糟糕的阅读体验我也只能这些乱七八糟的读后感了。 我在读《情人》的过程中的第一印象是:我买了本盗版?还是这部小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wn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