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很拼。
我有个同行,年纪轻轻年薪百万。她究竟在忙多少事儿呢,我想想,写文章,开淘宝,上节目,做商务,搞投资,这些都是我能看到的。她实际在忙的一定还有更多。
她并不是个例。我身边的人一个比一个拼命,“已经可以了”这种话,他们是听不进去的。
收入拔尖的人拼命,普通工资的人一样拼命,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打算让生活五体投地地说出那句——“好,这些都给你”。
长大后的人生不再是校园里的评优选先,你可以因为觉得自己没胜算,甚至是懒得准备材料,而告诉所有人——“我不参加”。那时是没关系的。
进入社会后就不行。你会发现你身边的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变好。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变得显性了,学生时期大家抓着绩点比来比去,也就是论数字多少,而步入社会后,你稍不用力,就会被抢走理想人生的门票。
“拼”,会逐渐成为常态。
2、
你会听到很多个“走捷径”的故事,但那其实并不会是你的人生。
认识一个女孩子,时不时跟我讲起那些“走了捷径”的人生。比如xxx买房子是父母直接给的全款,不是首付,是自己一分钱都不用操心的全款,再比如xxx嫁了个ceo,现在住在十万一平的豪宅里,每天尽情花钱……
但我听着其实毫无感觉。因为这些说白了,是和我们完全无关的,听完就可以算完。真想着找自己的“捷径”,怕是不知道要在哪儿吃亏。别人嫁了个ceo,你就觉得自己的人生烂透了,也要坐着等那个身家千万的人来娶你?不能啊。
“捷径”在很多时候,真的与我们无关。更何况,那或许只是我们眼里的“捷径”而已。
以前我很喜欢那句——“想要的东西没有人送给你,所以你要自己去拿”,是很争气,但多少带着苦味。现在我倒觉得,没有人送给我难道不正常么?有人送才是只会听说,但永远碰不到的事儿。
而且自己拿到的东西,还有可口的,成就感的甜。
有什么不好?
3、
想清楚你自己缺什么,不要陷入“无意义的重复”。
定期审视自己太有必要了。定期问自己——“我想要做到什么?我现在有什么?还有哪些是可以得到的?”,才能做个“拎得清的赶路者”。
我考研的时候深知,在复习中必须及时整理自己的脑子,看看还有哪些“空白区”。准备得周全,才最不会心慌。
人生也一样。
人很容易放任自己做重复的事儿,或者看起来千变万化,但其实并不能让你收获进步的事儿,看过一句话叫“不思考永远最轻松”,对,人很容易走进这样的陷阱。我很后来才明白,这种事儿要少做。
要亲力亲为地去成长,但也要注重效率。
4、
尝试去理解他人的“不亲近”。
对爱情这种事儿,我是永远不会“不相信”的,但我会保持理性。
对其他的感情也是。
那些热络了几个月就开始陌生的朋友,那些因为彼此误会而变得尴尬的“群体”,那些不能妥妥帖帖一同醒来和入睡的爱,都让我感受到无力。怪这个世界进展太快,也怪人心与人心并不是了无嫌隙——是变不了的东西。
在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我连对朋友都要求极高,悄悄希望着他们围着我打转,甚至不交新朋友,但,凭什么呢。
我后来经历了那种“两个人都很好但就是没办法好好相处”的爱,然后明白了,我们要接纳所有的忐忑和猜测,所有的词不达意,所有的忽略和疏远。理解他人的“不亲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温柔。
我终于想通了,大家都孤独。也没办法指望另一颗心完完全全贴过来。
有多少温暖,就拥抱多少温暖。
5、
永远保持“为美好的东西流泪”的能力。
说直白点儿:不要让自己变得麻木,变成“冷静克制但掏不出真心”的成年人。
想到这点是因为,我发现我没办法因为任何一个男生哭了。多喜欢都没法让我哭。而那种“分明很难过,却一滴泪也流不下来,甚至眉头都不怎么皱”的时刻,比痛哭更让我疲惫。
我从来就不想把情绪装进四四方方的小格子中,然后把它排列在衣柜的角落里。
管理情绪确实是成年人必修课,但我之前管得太多了,觉得人生的兴味都连带着少了点儿。我是人,情绪的发生、成长和结束,理应有着无限多种长度和弧度。我的心不是可以被精致规划的日程表。
这和前面一点矛盾吗,不矛盾。“理解”是不再歇斯底里,而保持对美好的东西的热爱,是“心里的那一簇白月光”。
留住那种“为美好的东西流泪”的能力吧。为得到了美好的东西哭,也为失去了美好的东西哭,因为我仍在意,所以受它牵制。
我想要有一颗,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为一部其实并不现实的“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的电影流泪的心。
哪怕是在最为沉重的泥泞中,我仍要保护好我的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