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思考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想法
票友决战紫禁城之巅,故宫文化人设翻新篇

票友决战紫禁城之巅,故宫文化人设翻新篇

作者: 红泥火炉明明德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7:32 被阅读7次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今年元宵夜,凭借《国家宝藏》一炮而红的“网红”故宫流量再上巅峰,许多抢不到票的网络用户守在电脑前,誓要“决战紫禁城之巅”。无独有偶,今年各地的博物馆、博物院似乎都特别火爆。沉寂于朱门铁锁内的传统文化,伴随着节假日的火红气氛,重新活泛起来。这似乎预示着,我国在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棋局里,找到了一条突围之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过去,尽管我国在“文化走出去”上下了不少功夫,却面临着国人普遍的文化不自信——老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低下,对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化产品消费能力薄弱。文化观念和文化自觉尚未走进国人内心,何谈输出外邦?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文化意识的推广,人民不再满足于口腹之欲,而更崇尚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的升级。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开始走下“神秘主义”的神坛,融入群众,因此以年俗、文创、娱乐等现代元素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革故鼎新,迸发出勃勃生命力。故宫的“成功”或许能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近些年来,“故宫”推出了系列优质纪录片和综艺节目,运用明星效应,与微信、微博、抖音等热门网络应用合作,借鉴商业运营模式,积累了群众基础。仅仅依靠纸媒和电视广告,传统文化难以突破地域、时间和受众的桎梏,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散发着拟人化的魅力。不止故宫,许多艺术前辈和翘楚,也通过直播等平台,以网络展示的形式传播着文化的精粹,直播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平民性都是传统演出形式不可比拟的,人们在直播中通过弹幕、打赏与艺术家拉进了距离,也对文化萌生了亲切感和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是本身是抽象的,但文化产品是具象而生动的。故宫利用文化效应的发散性,积极开发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甚至推出故宫口红。利用文化衍生品,让文化爱好和文化气息走入千家万户,这绝非只是商业利好和产品打造。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诗人、文学家永物言志、借物抒情,精神归依向来就是中国人的向往。符号化的传统文化,为生活在价值观多元、节奏明快的现代人提供了灵魂注脚,涵养了人际关系中的审美对话。 

        除此之外,各地博物院为了将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面貌呈现在当代人面前,纷纷打出节日牌、特色牌、国际牌。不仅利用中国人民对仪式感的注重和难得的闲暇,而且凸显文化差异,将原生文化塑造成亮点纷呈的品牌,更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思维,让“洋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视听高潮。这创新与创意充分涌流的文化盛宴,寓意着我国和而不同、融纳百川的宏大胸怀和堂皇气象,让传统文化涅槃新生、在迭变中孕育着新的意象。

        改革中的中国,供给侧调整依靠着强劲有力的本土能量;现代化的中国,不仅商业现代化,更有文明现代化、精神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国,不惧世界挑战之邀,以含蓄而开放的文化自信屹立于民族之林。而这一切,正是从一个个“故宫”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票友决战紫禁城之巅,故宫文化人设翻新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ed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