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基于我对田松《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一文的理解,其想表达的思想是中医经过了历史和经验的检验,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并不能因为西方医学暂无发现中药有效的证据而将其否决。
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于是想借题发挥,谈谈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科学,是可以总结自然界一般规律,并具有创新性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已经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科学,我认为是不分国界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科教兴国,积极引进全世界的科研人才。西医,只是西方率先研究的医学技术,并不是与中医水火不容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青蒿素的发现,源自有关中医药的古籍。青蒿作为一味中药,本药效不强,而经过现代化学的分析,萃取,现代生物学的大量临床试验之后,才得以拯救全世界数千万受疟疾折磨的病人。基于这个成功的例子,就算有人说中成药导致过敏等等,都只是研究没有透彻,临床试验时间不足等决策失误而已。在美国,严格的制度已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因此,绝不是中西药的冲突导致问题的产生。
再者,中医从古到今以调养生息著名,其治理小病的疗效显著,但面对癌症等大病往往束手无策。在古代,只要患了肺痨,即肺结核病,就要躺在床上等死了。所以,中药急需要创新,才能在和现代药物的竞争中不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如何可以创新呢?
我们面对一项技术,在知其然之后,往往要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无论是科举选拔还是日常活动,在意的都是文学,政治,并没有对基础科学有过系统的发展。所以,在农耕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技术还是中医,都仅仅是凭借经验,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技术。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愚昧的伪科学盛行,危害社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系统的总结,就无法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凭借经验,我们也许能建出赵州桥,但失去了牛顿力学,港珠澳大桥一定只是空想。
因此,中医的创新,必定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无论是面对没有被发现的经络,穴位,还是成分复杂的中草药,我们都要放下对所谓“西方医学”的偏见,系统地用科学解释中药,才能让原有的中药体系拥有足够的生长能力。这样一来,可以想象到科学趋利避害的效果一定能让所谓吃中草药长的肺结核,中草药中毒等等的危害削弱或消除。到这时,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医,运用天然材料的中医一定可以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最后,我再一次强调,基于我对科学的理解,中医需要科学!
17 邹淦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