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基,又叫土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曾是关中农村常用的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普遍用于盖房、砌墙、盘炕、泥炉灶,垒圈、搭棚、箍窑等主体建材,既经济实惠,还冬暖夏凉,用途十分广泛,深受百姓喜爱。
胡基是黄土地上的人们搞建筑必不可少的东西,会打胡基,是关中有本事男人的自豪资本,是男人成为家庭顶梁柱的必修课!
胡基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比起砖块要厚重,比起石板要接地气,比起复合材料要环保,比起高楼大厦、粉刷墙和涂料,更有生命感和亲切感!它与自然相得益彰,与土地共存,与空气同呼吸!它不需要烘烧,不需要煅造,不需要死亡,不会成为垃圾,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将我们与土地隔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1541/cf7ee2438c44defa.png)
打胡基,是一门出力活,没有一定的体力是干不动的;又是一个技术活,有的人会打,不会摞,往往摞起便倒塌。所以,人们便取笑:“会打不会摞,不如静静坐。”
打胡基,首先要选好位置,要取土方便,通风向阳,有摞胡基的场子。胡基摞子距离远近很讲究,要距石板恰到好处。远了,来回多跑路,费体力费时间,影响速度;近了,摞不了几垛,又得平场子,搬石板,误工误时。这里有个优选法的道理,稍不留神,就影响每天打胡基的数量。
其次,要平好场子。平场子还有些学问,要选择水浸不到的地方,要垫高一点,踏实拍平,两头略高一点,这样的摞子不易倒塌,上边盖些东西,下一点雨湿不了胡基。摞子的道路要畅通,尽量离建筑工地近一些,以便运输方便。
最后,打胡基要了解气象,要选择有几天晴朗的好日子,好干好收拾。如果选时间不慎重,胡基刚打好,遇到天下连阴雨,一切都全泡汤。
胡基的诞生缘于过去烧砖不容易,煤炭缺,往往用麦秸烧。而麦秸是牲口的口粮,拿不出多少去烧砖。因此,在那个砖块十分珍稀的年代,胡基就成了人们搞建设的不二之选。
打胡基一共需要六类工具材料:模子、石杵子、草木灰、青石板、铁锨和黄黏土。铁锨要平板的,青石板和石杵子是越光越好。
胡基对土的要求很严,要净土、素土、纯黏土,任何含杂质的土都不宜用。土的湿度更讲究,不能干,干了不粘,不结实;也不能过湿,过湿太泥,打不好,摞不起来。只有土的含水量适宜,打胡基不仅速度快,而且好看,结实耐用。所以,行家在土的湿度上十分讲究,要求土用手握紧“放开能成团,落地后成散”,确保他打的胡基干了,即使从架上掉下来,也摔不破。
打胡基的基本工序:三掀、六脚、十二杵窝。具体做法:
先在青石板上放好模子,撒些草灰以防沾土,再填进三锨黄土(即三掀土);用锨拍光,纵身一跳,先双脚尖朝前一踩,再双脚跟往后一踩,最后一只脚从中间前后两踩,使土蛰伏下来(即六脚踏实)。然后,双手抓石杵子把,先由中间狠捶四杵两窝,再按先左右后上下顺序,围绕中间杵窝两边各轻锤三下,上下各轻锤一下,完成“三锨六脚十二个杵窝”的工序,这样,一个胡基便打成了。
常言道熟能生巧,学打胡基很不容易,不是谁都会打。那些打胡基的行家,像一个舞蹈演员一样,轻巧、潇洒、自如,次序井然,不慌不忙,脚不走空步子,手不作空动作,一招一式,准确轻巧,打得快,摞得好,干净利落。
胡基起源于何时,已无细考。但那些千年古刹,久远的庙宇,古老的宫墙、牌楼、寨墙里,到处都能看到胡基的身影,它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文明的开端,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举。它诞生于先秦,没落于二十一世纪,曾深深惠泽着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如今,随着社会的前进、变革,这个古老重要的传统工艺,早已退出了建材行列,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漠视中无声无息地消逝……
打胡基,关中农耕文化历史里又一个––失传的记忆!
丁亥年腊月二十于西安一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