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有些人点开这篇文章,会喷:“这不是标题党吗?”我真的很委屈,因为这个标题不是我写的,是照抄书封的宣传语。

不信你看!(有剧透)

-01-
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往往是要找到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想要找到我们需要的那类人,有时候靠单一的网络搜索引擎不一定办得到,效率也未必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人物,把他当做搜索引擎,从他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去连接其他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我们的搜索引擎呢?就是那些认识一大串我们要找的那类人的人。能够充当搜索引擎的关键人物,往往比目标人物更容易接近,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以接受闲聊。比如我想认识一个街区里所有爱美的女性,我就先去找这个街区里的健身教练、美容院。
有时候能帮你的人,可能恰恰是在不经意间认识的。

得到一个新创意,我们很开心,但我们还需要判断这个创意是否符合我们的需要,以便留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有3个标准:
1. 这个创意能否给公司带来利润?
2. 这个创意是否简洁有力,直击人心?
3. 这个创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时间、技术支持)
那么,如何把抽象信息不断具体化呢?
我们可以参考“九段秘书工作法”。
老板说要开会,一段秘书可能只会发通知;二段秘书会打电话给每个参与的人确认;三段秘书会提前检查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就位;四段秘书会在会前检查所有设备;五段秘书会给参与会议的所有人提前发材料,以便真正落实会议精神;六段秘书会做好会议成果的备份;七段秘书会确保会议上的决议得到了执行;八段秘书会定期跟踪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九段秘书会把上述的所有任务,做成标准和流程。
我们常常说的跨界思维,其实也是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
比如手机行业,这个行业看似和文化行业毫无关系,更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毫无关联,但其实手机行业的一些经典案例,硬是把毛泽东思想运用的炉火纯青:OPPO和VIVO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这两个品牌知道自己在高端市场拼不过华为,所以就专门针对四五六线城市进行开拓。等到他们占据了下沉市场之后,再打回一二线市场做营销推广的时候就势如破竹。采用类似战略的还有拼多多。

-02-
跨出舒适区
很多时候,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因为我们对心理疼痛的畏惧感,无法留意到本来可以注意到的信息。比如:当一个女人和自己爱慕的男人讲话时,这个男人频频看表。这原本是男人对女人不感兴趣,希望快速结束对话的信号,可这个女人却可能会一厢情愿地理解为“你这么忙,还坚持留在这里陪我聊天,看来真的是对我很有意思。”
这个时候,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来了解自己的真正想法,多听那些引起心理疼痛的意见,可以注意到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留意到的外界反馈,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自我,及时调整心态。
想要舒服地学习和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让你很舒服的事情都是陷阱。
以作者母亲的人生智慧为例子:
1. 远离诱惑,坚决不占人便宜。不去领免费鸡蛋、免费大米。
2. 把时间花在自己花钱上老年大学和户外锻炼上,不把时间浪费在免费保健课上。
3. 善待朋友邻里,同时保持距离。远离一切试图熟络亲热的陌生人,远离糊涂人。
4. 学会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用老人机,少开电视,多看儿子的朋友圈。
5. 把退休工资花在穿好一点儿,吃好一点儿,定期去检查。不要节约省下来的钱买一万多的水疗床垫。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忽悠,容易上当受骗?基本上都是那些有侥幸心理的人。所以年轻人做事情要脚踏实地,越有侥幸心理,越容易给自己挖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会放大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概率,这也是彩票行业得以存在的原因。如果大家希望这件事情发生,那么哪怕明明只有0.00000000001%的概率,在你眼中看到的却可能是1%的可能性,所以你会愿意付出1%的成本去买这个可能性。
一个人是否愿意为某事去行动,是由他的心理感受决定的,而不是这件事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来决定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
课后小题:
如果有一天,有个大富豪跟你说:“给你一个亿,你们公司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把这个钱全部亏掉也没有关系,你敢要吗?”

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为了让自己舒服,就抱着心存侥幸的心理;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感觉自己很舒服,太舒服了,反而要警醒自己,是不是自己做事的思路有问题。当你发现苗头不对,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赶紧掉头,不要等到最后才悔之晚矣。
我们为自己创造不舒服的状态,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不是更容易的事,而是更正确的事。
闹钟是让大家不舒服的东西,但是大家为什么还要用闹钟呢?因为你明白,准时起床是你要做的正确的事。
与其在舒适区内止步不前,不如主动去寻找不舒服的状态,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越找不舒服,你就越舒服;越找舒服,你就越不舒服。

-03-
问题驱动:打造高效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维
有些人会存在这样的担心:我太幼稚了,提出来的问题一定会被前辈嘲笑吧?与其忍受那种羞辱的痛苦,又问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还不如不要提问呢。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问题,给老板、师友或者前辈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一开始你找不到这样一个问题。任何好的问题,总是从蠢问题开始。提问并不意味着你有多高的技能,但是它意味着你敢于思考,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提出一个蠢问题,不要怕被别人看不起。别说提问,就是人生这件事情,走走弯路也没什么错,让自己痛一痛也没关系,人就是在痛苦中成长的。
感觉自己的提问很差劲,是因为有人问出了比你更好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去想想,他是怎么提出这么好的问题的?问自己三个问题:
1.哪个人比我问得更好?
2.这个人的问题好在哪里?
3.下次我如何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通过提问来学习,在提问之前,一定要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哪怕回答是错的,也要自己先想想清楚。如果你自己有一个方向,别人就会明白你的问题在哪里,更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你自己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别人也会更乐于帮助你。

-04-
实现自我
无论做什么工作,一个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出价值感,创造了价值,你的价值被别人看到,你自己也能感受到这种价值,这份工作就是你喜欢的工作。
引用德川家康的家训: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之时,应回顾贫困之日。心怀宽恕,视怒如敌,则能无事长久。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责人不如责己,不及胜于过之。
公众号:姚先生快乐进步营
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