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说的“世界”是中世纪人们的思想世界,也就是中世纪人的世界观,通俗地说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中,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整体的一部分。皇帝和农奴、穷人和富人、乞丐和盗贼是本应该就有的,他们从不怀疑这个看上去至高无上的秩序,只会坦然接受这一切而已。用老封建的语言就是这是命运的安排,是神的旨意。不管是骑士还是自由民,今生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为来世做准备。
在那个时代古老的文明早已销毁殆尽,他们根本沒有机会接受文明的熏陶,他们已仅是一群生活在罗马帝国辉煌古迹上的蛮族而已。他们一个个胸无点墨,而他们所有的知识来自于一本《圣经》。在12世纪除《圣经》外,在当时为文库中还有一本重要书籍,就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亲自编著的汇集着各类实用知识的大百科全书。
当时这两本书成了一切知识的依据,而且是完全的“本本主义”,不接触实际。只有一个罗杰•培根,他依靠放大镜之类加工具研究现实。他提出一个小时认真地观察比十年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更有意义。他的观点受到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个人是迷惑众人,搞乱世界的秩序,正在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后警察对培根下了“十年内禁止再写一个字”的禁令。
中世纪完全是愚民做法,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了解了太多的知识,只会让人更加不安。农奴就是农奴,他们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他们也没有如此的奢望。虽然农奴的生活简单、平凡、沉闷,但他们并不操心未来。在那个时期,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这样的“稳定”和“安全”思想。
中世纪的人深信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给更加幸福的来世做准备。他对对这个世界的丑恶、痛苦和邪恶不屑一顾。现世的生命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罪恶,死亡才是幸福的开始。因此,中世纪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去追求和享受自由,否则他仙将无八方从极度贫瘠的身体与灵魂中找到些许安全感。
中世纪的人不喜欢竞争,他们认为那样会让世界充斥着钩心斗角,培养出一些雄心勃勃的投机分子。而且既然末日审判迟早要来到,那时世界上的财富也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