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果孩子告诉家长,他现在对什么感兴趣,作为家长一定会全力以赴,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发展他的兴趣,但是有时候,孩子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他们会以另外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口吻表示自己的诉求,每当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以武断的批评的话语,让孩子直接从表达抱怨急转直下到想要放弃。例如:有孩子成绩不太理想,他自己也会抱怨,学业怎么这么难啊?很多家长就会一副教育人的姿态:“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还不是因为你学习不努力,你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孩子并不喜欢这样的唠叨,听到这样的大道理,不仅情绪没有达到释放,还又被负能了一次。这样的谈话被孩子称之为“社死”。
心理学家建议,孩子抱怨的时候同时也是挖掘孩子内心本来动机的绝佳机会。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家长本来可以抓住沟通时机:“原来你希望提高自己的成绩呀?”如果孩子抱怨在学校不开心,没有同学搭理,家长则可以指导孩子:“你是不是决定改善和同学的关系?”……总之,家长如果可以智慧的将孩子的抱怨翻译成为孩子的动机,则可以帮孩子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把孩子负能量的状态,切换成一个对未来有希望的状态。但是,仅仅引导孩子转变心态还不够,必须与孩子马上制定一个具体且微小的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例如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问孩子:“你希望提高成绩,准备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孩子可能会承诺说:要上课认真听讲。那我们就要抓住机会跟孩子约定:“那你回来给妈妈当小老师讲课吧。”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欣然应允。如果孩子说:要认真完成作业。那家长可以准备出孩子以前的作业本,让孩子做对比,并且只要错题比以前少或者书写有进步,就鼓励孩子的进步……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语气和态度要体现出足够的尊重。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教训,也不要重复无用的唠叨。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孩子在抱怨时听到鼓励,往往他会备受鼓舞,表现的很亢奋,他会想让他的生活立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孩子会口头向家长保证,一定会每天按时起床;一定要好好学习,考满分;一定会坚持每天阅读……家长不必喜形于色,马上相信孩子能做到。家长必须提前给孩子的心理适度降温,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能期望事情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想要改变以前不太好的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做好心里建设。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听懂孩子内心的声音。没有孩子不是期望变得越来越好的,即使他们偶尔抱怨或者故意激怒家长,家长千万不要钻进孩子的情绪陷阱,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新找回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