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暖了,很多孩子都出来在小区里面的小广场玩耍,家长们也随之聚在一起聊起来天,话题几乎都聚焦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上什么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成了家长们的舌尖上的话题。
我的一个闺蜜今天给我发微信说她要把自己的两套房子卖掉买一套市中心的学区房,我说现在房价这么高,说不定你会站岗,你不担心吗?她却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刚需呀!孩子再过不到两年就要上幼儿园啦!”
就在昨天北京市教育部门公布了2016年入学政策,很多家长都在议论着入学新政,据说新政对于小区所对应的对口直升小学是巨大利空。小区的一位妈妈为了吃透政策,赶紧报名参加了某知名教育专家的政策解读报告会,希望提前布局,未雨绸缪,尽管她的孩子还只有3岁。
教育这是怎么啦?这几年一下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全国各地都在抢学区房,甚至中国的父母跑到美国去抢学区房。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报告,讲述了港生的深圳孩子上幼儿园的艰辛与无奈。这些三岁左右的孩子每天都要挤地铁、坐摆渡去香港上半天的幼儿园,让人看了唏嘘不已。再看看我的家乡,北京周边的小县城房价上涨远比北京疯狂,这里的小学每班六七十个孩子已经是标配。
在入学的独木桥上,家长们神仙过招,各显神通。入学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共建生、条子生、推优生、特长生、点招生、政策保障生、统招生、名额分配生……不一而足,翻新不断。家长们的目标始终保持一致,那就是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那么,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幼儿园?什么样的小学是好小学?硬件好,师资好,生源好,这些都是硬性指标。而我的一位家长朋友却道出了她的理解:好幼儿园是孩子喜欢上的幼儿园,好小学是孩子乐意去的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孩子,自然应该把评判权交给孩子,而不是家长。但是,3岁至6岁的孩子是无法自主来选择自己所上的学校的,这是客观现实。
选择上哪所幼儿园、小学,责无旁贷地落入父母的手中。那么父母是可以做到自由选择学校吗?当然不行,尤其在中国,在帝都。学校的选择,包括幼儿园的选择,直接与户籍、住房、亲属关系、父母的保险关系,甚至是产权的性质、户口登记的年限等等紧密挂钩,而且这种趋势愈加严格。显然,在现有的政策下,即使是有关系背景的家长也很难做到自主选择学校。
那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学校应该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学生的权力吧?其实亦不然,所有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招生都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来进行,特别在北京建立了入学登记平台后,很多学校也是依规招生,操作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复从前。
几乎是同时,家长、学校将不能自主选择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教育部门?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教育部门的任何一条政策都牵动着千万家庭的神经,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历程。那么,教育部门的小伙伴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我的一位浸淫教育多年的闺蜜感触颇深,她说教育政策的变来变去,也不是教育部门愿意看到的,社会呼声在哪里教育部门就要回应,近几年教育又被赋予了很多其他功能,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很难推行,即使是推行了,也会偏离改革的初衷,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人钻空子,搞教育腐败。她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由得让我想起北大教授饶毅讲过的一段话“文化没有基础的时候,体制改革困难很大。”
所以,孩子不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家长倾其所能为孩子寻找一所好的学校,学校很难本分教书育人,教育部门绞尽脑汁地实践政策创新,教育的参与主体们都不爽。教育成了苦差事,孩子们在教育中失去了欢声笑语,家长们满腹的惆怅与辛酸,教师们忘了人类工程师的使命……
教育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是人不断探索未知自己的过程,是生活的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教育路径,在现实中国的语境下,成为了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的奢求,很多时候教育成为了一种被选择,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要想给教育一个解,首先要从教育成为可选项开始,让教育回归它的初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