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青春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当代焦虑:距理性太近,离感性太远

当代焦虑:距理性太近,离感性太远

作者: 笔下长青 | 来源:发表于2017-12-21 12:36 被阅读122次

    01.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东晋王徽之曾经退隐山林的时候,一日里夜晚大雪初停,明月照白雪,一片晶莹洁白。王徽之见到这绝美的景色,立即取出酒菜兴致勃勃斟酌起来。此情此景之中,他忽然想到了好友戴逵,想要见他。

    于是,王徽之夜里备船挥桨,乘小船去找戴逵,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让他邀见戴逵共享美景的心更加强烈。

    船走了一夜,终于在黎明时到了剡溪。可王徽之突然要掉头回去。仆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不去见戴逵。他回答:“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凡事不问结果,但求过程。这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成熟的处世哲学。

    朱光潜先生谈到这个故事,评价到:“他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同时,在看重一件事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的时候,他知道摆脱。”

    内心真正快乐的人不在乎有多少可得,更在乎有多少所舍。这就是豁达。

    寻你,纵然不见,我的人生,也已是大尽兴。

    而生活中很多人随时都在考虑取舍和得失,没有那种令人称赞的豁达之气,自然达不到真正的洒脱和快乐。

    02.

    他的旅途已经足够丰富,不需要执着于目的地了

    最近有一部电影叫做《七十七天》。

    由赵汉唐饰演的男主角杨,因为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于是决心独闯雪域高原,横穿羌塘无人区。

    他找到当年勘测羌塘的旅馆师傅,被告知:“以你现在的装备,选择横穿羌塘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善意的提醒并没有让他放弃,他依然向着心中的目的地,一心只想80天横穿羌塘。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

    他经历了无人区种种恶劣的环境,他深陷沙尘暴,被荒漠龙卷风卷飞,食物短缺,没有水源,与野狼作斗争,赶上雨季遇上雪融被水冲走。

    不仅如此,他还认识了电影的女主人公,由江一燕饰演的蓝天,一位在旅行的路上遭遇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姑娘。她告诉他自己的经历,她的无奈,她的辛酸,她的痛苦,她那些在求死和求生之间的挣扎。

    在走到第75天的时候,他知道前方的目标不远了。可是他的补给也几乎用完了。再往前,很有可能丢了性命。此刻,他坐在原地,闭上眼睛,感受着眼前的一片空灵,想着途中遇到的一切。

    他曾经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命苦的人,直到在这70多天里,他见证了这世上比他更命苦的人的遭遇,体会到了无人区恶劣环境下的危机和无助,感受过濒临死亡的恐惧。

    同样,他也见证了羌塘无人区仙境般的壮观,水天一色的绚丽和空灵,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最自然的美景,一个人在路上,让奔放不羁的心灵,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自由。

    他笑了。那一刻,他说:我不打算往前走了。

    不是退缩,也不是忘了初心。而是在这个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的旅途已经足够丰富,他已经到达了内心的深处,不需要执着于眼前的目的地了。

    于是,他调转方向,选择了通往人烟的道路。

    追求目标而不被目标所限,享受过程而不执着于结果。追随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为之尽最大的努力。

    03.

    我送完花,看着回家汽车的窗外,突然就释然了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时期喜欢一个女生。那是他第一次如此喜欢一个女生。

    都说喜欢一个人就会变得自卑,加上这哥们毫无恋爱经验,于是,一场“热恋贴冷屁股”的桥段,在他身上完美地上演了一遍。

    都说表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而不是展开追求的开始。但这哥们显然不懂。他一见面就表白了,结果就是被直接拒绝。

    然而这哥们似乎坚信“越挫越勇”的精神,决定死缠烂打,不眠不休。

    他用了很古老的方式,自学了折纸鹤,每天折一个,写上自己想对女生说的话,然后偷偷地粘在人家女生宿舍窗户外的护栏上,想着终有一天她会发现。

    他想见她,想跟她在一起。有一次女生不回复他,他就站在宿舍楼的窗户看着女生宿舍楼门口出出入入的人,等着那个女生出来。在后面跟着女生一起上了公交车,然后在车上故意地打招呼说很巧。只是得到的,依然是冰冷的忽视。

    大三下学期的毕业设计,他除了每天的毕设任务之外,给自己加了一项工作——画画。他画画很好,所以想要在暑假之前送女生一个画册,以表示留念。90天整整90张,厚厚的画册,终于在毕业前完成交给了女生。

    我们一开始就不看好,早就劝过这哥们趁早放弃。他也许早就明白,即使他做的再多,结果都会是一样的。可是他说他控制不住那颗心,上课没心思,食不知所味,梦里都是她。

    还有那一年七夕节,他回家参加一个发小的婚礼。婚礼前一天,大家都在帮忙干活,他告诉发小:“我要去那个姑娘的城市,七夕节送她一束花。你有你的幸福,哥们我也要去找我的幸福。”

    他到了女孩的城市之后,准备好花,从女孩同学和闺蜜打听到了女孩家的位置。他好不容易到达了女孩的县城,可最后还是女孩的一个男闺蜜帮忙收了。

    后来这哥们跟我们说:“那天我送完花,坐上回家的大巴车上看着窗外,突然就释然了。”

    他说以前总觉得还可以再坚持一下,直到那一刻他明白做到这份上,够了,可以放弃了。

    也许他早已不在奢求她可以喜欢他,但至少他做了他认为所能为她做的一切,尽管在爱情里,这可能是自私的,无用的,令人厌烦的,多此一举的。

    很多事早就知道结果,但那又何妨呢?尤其是在感情里,很多人从来就不是理智的人。

    04.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了。

    近两年,网络上有很多文章在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如何“一年内读完多少本书”,还有各种电子书app,各种付费音频的说书。

    似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会时不时的晒书。人们买上一本时下的畅销书,翻开其中一页,调好灯光,放上咖啡,找好角度,拍上一张清新文艺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然后享受着一个又一个的点赞和评论,乐此不疲地谦虚回复着。

    很多人赶着知识付费的潮流,开始不停地学习各项技能,忙着提高自己的认知。具体的规划里,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给自己列一个书单。

    读书之外,还有写作。越来越多人写作是为了变现,挣钱。但事实上,你问很多自媒体人,是怎么通过写作挣大钱的,很多人都会告诉你,他们一开始写作,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写东西而已。

    前不久很火的一篇文章《当小学生遇上苏轼》,以“大数据”的方式给出了一份研究苏轼的报告,充满了各种数据化的结论和生硬的论调。

    在这份报告里,那个超脱于时代的苏东坡,那个“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苏东坡,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统统变成了“高产作家”、“高旅游品牌价值”的苏东坡。

    与其炫技,不如真诚。可以用心去感受的时候,不要用眼睛去看。因为就像《小王子》里说的那样: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05.

    他们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什么都不为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的。

    经历了感情的波折,战争的洗礼和身边人的离去,阿甘突然没有了生活的方向。与很多人痛定思痛地规划人生不同,一天阿甘穿着珍妮送给他的跑鞋,坐在房前的摇椅上,突然就想跑起来。

    于是,后来……他横跨了美国,有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追随者。

    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原因,不为任何目的。福瑞斯,你为什么要跑?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你是为了无家可归的人吗?你是为了妇女权利吗?为了保护环境吗?他只是想跑起来。

    有一天,他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所做的事好像在某些人看来有了意义。

    人们不停地问他为什么要一直跑,问他要跑去哪,他要跑多久,他什么时候会停下里,他说不知道。

    他们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什么都不为,他说:“我只是想跑。”

    没意义,也许才是最好的意义。人们总是依赖自己的认知,去为各种事物打上标签标注上所谓的意义。

    直到某一天的一个普通的午后,阿甘终于停了下来了,说了句我好累了,就回家去了,留下了一堆惊讶的追随者。

    福瑞斯·甘从来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心的指引,做了一些最简单纯碎的事情。

    越纯碎,越快乐;越简单,越人生。

    无论是千百年前王徽之的那个雪夜,

    还是千百年后我们千万人的红尘,

    都因为无数次不求结果的追寻,而变得丰富而充满韵味。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追求目标而不被目标所限,享受过程而不执着于结果;

    不过度深究事物背后的复杂意义,更多地用心去代替眼睛感受;

    追随自己的内心,长久地保持纯粹和简单。

    我们当代人之所以活在焦虑之中郁郁寡欢,

    多半都被理性的分析充斥了心灵和头脑,

    少了那些由心而发的洒脱和大气,

    愈发距理性太近,而离感性太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代焦虑:距理性太近,离感性太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ta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