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首先我们要初步理解几个概念,这是进入老子哲学世界的门径。
1.道与德
老子讲的“道”,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指自然、宇宙的本体。注意是本体,不是实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的是天地未分时混然一气的状态。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生一,生天地,可见道是比“一”和天地还要高的范畴。
“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于自然,而是说道纯任自然,也就是道取法于它自己运动变化的规律。
说了“道”,我们再来说说“德”。“德”指的是什么呢?“德”是“道”的应用与体现。认识了“道”的原理,明了它运动变化的规律,然后依“道”而行,这就叫做“德”。我们常听说的“有德之人”,就是明道而行道的人。
2.有与无
《道德经》里说的“有”与“无”,跟我们日常说的有和无不是一个概念。“有”不是实际存在,“无”也不是什么也没有。首先,无是指没有命名区分,万物一体的那个状态;有是指命名之后,可以互相区别,提取了各自特征的状态。其次,有与无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无中有有,有中有无。
比如说这里有一只空碗,你可以说它里面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是无。可我也可以说它是满的,它里面满满的装着的是什么呢?是空间啊,所以说是有。
在初步理解了“道德”、“有无”的内涵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老子通过《道德经》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1.现象:两极会互相转化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事物如果过分壮盛越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就会灭亡。强的会变弱,弱的会变强。有的会变无,无的会变有。
2.“长生久视”之道:“不欲盈”
当老子发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之后,他又进一步总结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的方法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保持事物不向相反方向转化(或者延缓转化)的道路:“不欲盈”。也就是“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摒弃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和做法,与自然万物、与别人(社会国家)、与自己身心和谐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