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夜,徐徐海风轻轻地吹着椰树沙沙作响,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着沙滩。我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跟我谈起了她最近和男朋友相处的一些小摩擦,这令她苦恼不已:
相处久了,很自然会对另一半有所期待,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对方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不满,甚至会提出更多地期待给对方。面对对方的反抗情绪,自己会感到委屈,不明白明明是为他好,对方为什么不懂自己的苦心。
听完这番话我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和父母在我成长阶段给我的一些教育带来的感受相似,父母对我表达期待时常会用“别人家的小孩做得如何,我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就是不懂我的苦心呢?”这样的话语来做开场白,那时候我并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无法理解他们这样的表达方式。
两方都无法体谅到对方的感受,矛盾往往由此而生。
她听了也有共鸣:她那时候也不明白父母为何喜欢以他们的期待来要求自己,内心会难过,最后选择用不同的反抗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她一说完,在电话那端笑了起来,接着说:虽然两者关系不一样,但还是可以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只不过不知道该如何转化自己对另一半的期待,减少矛盾。
我将平时学习到的一些看法和生活感受分享给她:
学会互相尊重。
自己与对方关系亲密,同时彼此又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期待,对方同样可以有说不的权利。
谁难受谁改变。
对对方的期待属于自己设定的标准;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而难受的情绪来源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比改变他人容易得多,用自己的改变影响对方主动采取行动更有效果。
多用肯定的思维表达方式。
人在接收到他人的肯定时,会更愿意聆听对方的观点。
并且习惯用肯定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自己在看到对方时候更容易发现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
愉悦的心情可以传达给对方,为沟通效果加分。
同理,这三点可以运用在和不同关系的人的相处上。
我尝试用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从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开始:再次面对父母的叮咛和期待,明白了我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彼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况且这也是他们对子女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自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希望据理力争来改变他们的习惯。
这样的思维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自己尝试了几次后才慢慢形成习惯,内心变得淡定,和父母的相处更开心。
朋友听完,认为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确实需要持之以恒才可以拥有这样的思维。她表示想尝试下这个方法。
我开心朋友愿意采纳我的建议,也开心在前行的路上,自己能从身边的伙伴那里学到、看得更多的东西,并学以致用。
相信坚持学习,坚持改变,一切会变得更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