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看了上一篇我介绍西南联大的文章之后,强烈要求我写一篇关于《摔跤吧!爸爸》的文章。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空去影院看了这部口碑爆棚的励志喜剧。
看到这部影片超高的评分,本以为是虚高,没想到是真的挺好看的,全程无尿点。幽默搞笑励志,同时还掺杂着对提高印度女性地位的呼吁。
米叔的颜值小编就不用多说了,就算是胖成辣个样纸,我都觉得超级帅啊,更不用说他以19岁小鲜肉身份出镜的时候了。辣个颜值,辣个身材,帅得我吐一脸血,可惜就这么几秒。
不过,我也不是个肤浅的人啦,最让我赞赏的当然不会是米叔的颜值,而是他对印度女性的尊重,还有他致力于改善印度这个国家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他对印度各种社会问题的改善所做的各种努力。
他不是什么政府官员,也没有什么背后势力,他只是一名默默敬业的演员。他只是在利用自己的职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好像医生治病救人,老师教书育人一样,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为同胞做点什么。所以,才有了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参演的每一部片都很好看。私以为,这是对一位电影人最高的评价。
其实,一名优秀的演员,演好电影已经算是做好了本分。只是,他在敬业的基础上,又给自己增添了一份崇高的色彩。
纵观中国影视圈,能像米叔这样坚持底线,只拍好片的演员少之又少。再像他一样能通过职业表达自己对政治、文化、社会的坚持的演员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电影未播先热,因为他的敬业,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坚持。
也许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对女性的不尊重甚至是残忍已经到了一种惨绝人寰的地步了吧,米叔决定用自己的公众身份做些贡献。印度不是个太平的国家,宗教冲突也相当明显,在这个国家挑战男权,米叔难保自己不会遭遇不测,但他依旧义无反顾。
印度的女性地位低到你们无法想象。
相信很多人还对这个新闻有印象:印度当红女星巴瓦纳(Bhavana)遭6男子劫持轮奸、拍照勒索。小编当时看到这个新闻除了震惊,还是震惊。一个国家当红的女演员,可以说她的社会地位要比其他普通女性要高得多,可是她依旧遭遇了这种惨无人道的对待,可想而知,其他的印度女性会如何?
在印度,女性被强奸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就算此类事件再怎么引起国际舆论的声讨,印度国内依然不屑一顾。寄希望于国家机器更是笑谈。女性被强奸,他们更多地是责备受害女性不应该穿裙子或是不应该晚上出门,而不是像正常人一样对她们报以理所应当的同情。
印度女性的苦难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她存活的几率还大一些,但如果第二胎、第三胎都是女儿,她们怕是凶多吉少了。影片中,米叔因第一胎是女儿而失望只是因为他不能继续他的摔跤梦而已,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亲却是因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而对女儿毫不待见。
印度家里生女儿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这个家要准备好一大笔丰厚的彩礼送女儿出嫁,彩礼越高,女儿嫁过去的人家才能越好,在那个家里的地位才能越高。相反,如果生的是儿子,就意味着,总有一天有发财的机会。而且,成婚当天,参加的宾客是不用给红包的,相反,新娘子还要送红包,红包的钱需要女方家里承担,也就是说,如果男方宴请的宾客很多的话,女方的负担就令人咋舌了。她们十几岁就被逼出嫁,如果家里穷付不起彩礼钱,只能一辈子嫁不出去。所以,生女儿一直被认为是家庭的一种负担。直到今天,印度女性的地位还很低也是出于这一个重要原因。
嫁妆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有时候女方先嫁过去,但因突发状况家里付不起彩礼了,男方便会杀妻,再娶另一个。又或是女方家里太穷,没有男人愿意娶,他们就会铤而走险绑架一些单身男子,逼他们就范。
在印度,男人可以不工作,女人就好像是附庸的奴隶。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女子可以有一些体面的工作,你会看到印度的工地上到处都是妇女在干活。
如果说,新闻报道出来的有关印度女性的悲惨遭遇只是凤毛麟角,那么真实的情况就更令人无法想象。
所以,我们看到米叔不遗余力地支持印度女性的解放。
沉重的话题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可能略有剧透)
稍稍了解一下就知道,本片原本的时长是169分钟,但是国内上映却只有140分钟。不过大家不用太激动,因为中国版是米叔亲自操刀剪的,所以里面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不多余,甚至有些镜头还不应该删掉。好像现在“全程无尿点”就是对电影很高的评价了,哈哈。(真是悲哀)
首先,我先大体介绍一下大多数电影采取的结构。(只适用于有内涵的电影,烂片除外)
通常影片开头5分钟,都会用一些情节吸引观众的眼球,这被称为“The Hook”。
第2分钟开始抛出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就是主线(The Key Line)。
第15分钟开始出现打乱情节的突发状况(Inciting Incident)。
第30分钟开始出现第一个转折点(Turning Point 1),通常是主角的危机(可以是人物为了目标做的关键性抉择)。
以上为电影的第一个节点。
到了第60分钟,主角开始坚定不移地忠实于目标。(Point of No Return)
第90分钟,出现第二个转折点(Turning Point 2)。
以上是电影的第二个节点。
到了第105分钟,影片就必须达到高潮了(Climax),因为这时再不高潮,观众就会感到疲惫了。
最后,就是影片的结局(Denouement),通常就是事件的解决。
以上就是妥妥的电影的“黄金定律”,感兴趣的亲可以用这个定律去验验看别的电影是不是也是按这个结构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
《摔跤吧!爸爸》自然没有脱离这个定律。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两个女孩被剪掉一头漂亮的长发。众所周知,长发是女性的一种象征,小女孩们被剪掉了长发也就意味着要和传统女性的象征说拜拜了。而且,印度有一项风俗,女人一定不能露腿,影片中,父亲让女儿穿着短裤跑步,也可以看作是让她们告别传统女性形象的意味。
这里就是影片的第一个萌芽。
影片的第二个萌芽是在吉塔与妹妹不愿跟随父亲训练而偷偷去参加舞会的时候。那个漂亮的小新娘一语点醒梦中人,告诉了吉塔姐妹她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同时也点出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指明了印度女性的普遍现状。从此,两位少女就开始心悦诚服屁颠屁颠儿地跟在父亲后面。印象最深的第二个情节就是父亲和自己教出来的女儿吉塔比摔跤。这个桥段小编看的是既尴尬又心酸啊。那么厉害的父亲竟没战胜自己的女儿,不是因为技巧过时,而是身体不行了。不懂事的女儿还一直胳膊肘往外拐。好在小女儿还是懂事的,小编的心也稍稍有点安慰。
其实这次父女的冲突,表面上看是传统摔跤技巧与国家体育局“与时俱进”的技巧的比拼,实际上还是父权受到挑战,女儿意识觉醒的表现。
不知不觉,大女儿到了青春期,有了叛逆的意识,不再像儿时盲目听从父亲的安排,她有了自己的选择权。
这里,为接下来她重新选择相信父亲作铺垫。
在执意反对父亲,听从教练教导的情况下,吉塔屡屡受挫,她逐渐意识到,父亲才是她坚强的依靠。这一次,她不再像小时候一样,是因为父亲的身份而听从他,而是真真正正因为相信他而听从他。这一次,是她自己的选择。
这次小插曲增进了父女间的情谊与信任。我们看到父亲从每天垂头丧气、怀疑自己又重新变得容光焕发。女儿也从备受质疑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好的电影拍得让人身临其境。最后高潮部分,看得我热血沸腾的,每次吉塔得分,都忍不住不顾左右,鼓起掌来,惹得周围的人也一起拍手叫好。
父亲被锁起来时,小编不断猜想,他最后到底能不能赶在比赛结束前出来。一般老套的电影,都会选择让父亲在最后时刻出现,为吉塔加油鼓劲,然后吉塔就神话般逆袭成功。我心想:不会吧,不会这么土吧?千万不要啊。
在这场决赛之前,我们看到,吉塔所有取得胜利的比赛,都是靠着父亲正确的指导和策略,父亲说用什么方法,她就用什么。实际上,她自己并不知道该怎么打。而且每一次因为暂时的失利而动摇,都是因为爸爸坚定的鼓励才重拾信心。就算是最后的决赛,她也依旧试图在观众席上找到父亲支持的眼神,一旦父亲不在,她就慌了神。她的胜利与自信其实都是源自于父亲。所以这一场比赛实际上是吉塔与自己的对抗,她要战胜的不过是她自己而已。
如果父亲这个时候出现了,吉塔将只能永远依赖父亲,她的胜利将永远建立在父亲的陪伴、教导与支持下,那并不是属于她自己的胜利。再者,父亲迟早会迟暮,也许有一天,他再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在观众席注视着她呢?
如果这个关键时刻,父亲出现了,那就意味着吉塔永远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胜利。
果然,米叔不负众望,他没有按套路出牌。吉塔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没有依赖父亲的教导,没有依赖父亲的注视,没有依赖父亲的鼓励,只凭着自己必胜的信念,战胜了对手,也战胜了不自信的自己,才终于换来等了那么多年父亲的一句:“你是我的骄傲。”
影片广受好评,许多人说,这部电影看得他们热泪盈眶。还有人把这部电影标榜到很高的道德意义,赞扬了父亲这个饱满的形象。
但是看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我赞赏并敬佩这位摔跤运动员为了为国争光而倾尽一生,也赞赏他可以不惧身边的舆论目光培养女儿出人头地,让他们摆脱十四岁便要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男子的悲惨命运。“为什么要别人来挑我的女儿,我要让我的女儿挑选他们。”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是极其先进的。
但是也不可否认他身上还带有父权主义的深刻烙印。看完电影有个念头一直浮现在脑海里。
我只想问一句,如果当初他没有发现女儿们有摔跤的天赋呢?她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
本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订阅号:文学影视评论
微信号:Literature-221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