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狗十三》正在电影院上映,引起了一拨网友的关注。电影主要讲述了小女孩李玩,因为保持“自我”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一直受挫并被迫地接受成人世界的法则,最后她终于妥协,成长为了一个真真的“大人”。
我们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一直被动的接收外界的各种压力。孩提时,不能随便哭闹;儿童期,不能玩不符合自己性别的玩具;小学时,不能疯玩不顾学习;初中时,不能早恋;高中时,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等我们终于考上大学了,又要选一个有“钱途“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还得买房结婚……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被“大人”安排了不同的压力。
可怕的是,到最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漠然接受了这些压力,并把它们当成了人生的任务。就像玩游戏打怪一样,麻木地打着不同的怪,明知道打不死最终的BOSS,却仍然日复一日继续同样的行为。
狗十三:爱因斯坦终究不是爱因斯坦《奇葩说》最新一季的半决赛中,邱晨的一句话让人特别触动,她说:“其实每一个活着好端端的人,至少看着活得像个没事人儿一样的人,实际上,都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
即使痛苦,即使变成了曾经不喜欢的自己,但还是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所谓的“成人社会”。
所谓成长,不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的,麻木了,对自己有伤害的,免疫了。用坚硬的外壳,裹住柔软的内心。哪怕早已伤痕累累,鲜血淋淋。
但在外人看来,我们有坚硬的外壳,我们,无坚不摧。
狗十三:爱因斯坦终究不是爱因斯坦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社会化”。
意思是,当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将“自我”与“社会”相结合,协调发展。如果两者之间不能协调自洽,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
我的一个学姐,一路走来,都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听话、好好学习。所以,在读书期间,她没有早恋、没有叛逆,顺顺利利读完研究生。毕业以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每天朝九晚六。
但就在结婚生子这件事上,她反抗了。
原来,这一路走来她都非常痛苦,痛苦到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她不喜欢与人深入接触,她说“狗都比人好相处”。
她不想生孩子,因为她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生长的轨道,不想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
她所坚守的最后一丝“自我“,让她在思想的煎熬中开始了“抑郁”。
狗十三:爱因斯坦终究不是爱因斯坦到底,我们该不该坚持自己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理论。“本我”就是我们内心的欲望,追求怎么快乐怎么来。“超我”就像一个清道夫,要求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品行极高的人。而“自我”就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让”本我“不肆无忌惮,让”超我“不束之高阁”。让“自我”能更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被容许“本我”偶尔的小放纵,“超过”偶尔的小严格,让“自我”好好的平衡我们自己,顺其自然,追随内心地成长,我们或许就没有那么痛苦吧?
但成人根本不等我们慢慢适应、慢慢成长。这个社会不容许。我们自己,可能也不容许。
狗十三:爱因斯坦终究不是爱因斯坦《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说:“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个“凶手”,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电影的结尾,李玩不再执意学物理,不再执意找回曾经的那只“爱因斯坦”,不再叛逆,开始好好学习,身边人都开始对她说:“你长大啦!懂事啦!”,她自己也变得没有棱角了。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也但愿我们每一个人,温柔地相待这个世界。
文/心酱
情感原创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