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木兰”
“一个清风徐徐的早晨,我和我的爱徒们走进木兰的世界。”
“大家喜欢木兰吗?”
“喜欢.喜欢”
“你们喜欢木兰的什么啊?”
这下没人应答。窗外,桂花含苞待放。
“周艳丽,这问题很难吗?”
“老师,我觉得很矛盾。”
“说出来?”
“我老是感觉木兰不像一个女生?”
“什么?我觉得很吃惊,这种想法还没有人提过。你怎么会这样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一段可以确定木兰是一个女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一段老是感觉像一个男生。关山度若飞,一个女生怎么会后这样的速度呢?还有壮士十年归,也让人觉得木兰就是壮士啊!”
“在木兰性别上我们要明确,木兰就是一位女生。只不过这是一位非常特殊,非常复杂的女生。她身上有很多完全相反的特质。”
“比如你所说的她是家里的二女儿,可是又能像男人一样健步如飞,征战沙场;”
“她像南方女孩一样会纺纱织布,也会像北方女孩一样骑马射箭;”
“她既有儒家文化的孝顺父母,又有道家文化的淡泊名利;”
“所以,我们归纳起来就是,木兰不是哪一个阿爷的女儿,木兰是名族融合的女儿,木兰是炎黄华夏的女儿。”
“我们弄懂了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我们来看看这篇民歌的结构,谁能来归纳一下?”
思维敏捷的冯东杰举手。
“可以分作:战前(1-2)——战中(3)——战后(4-6)。”、
“还能再细一点吗?”
“战前(听声---问答--准备--行军)——战中(行军--宿营--作战)——战后(辞官--归家--换装--吃惊--释疑)。”
这样分段,分层,文章的脉络就很清晰了。
“文章结构弄清楚了,我还要注意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一声字,读起来声调高亢,虽然语言质朴,但是高亢轻快,是典型的北方民歌风格,所以不要因为是与战争有关的文章,就想当然的认为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恰恰相反,本文没有半点怨天悲战的情绪。”
讲到这里,微风吹起,铃声随之而到,下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