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合唱一个多月后我才知道,合唱和齐唱是不一样的,这也算是一项收获吧。
找齐队员是第一关。按年龄、部门人数分配后,各部门也都安排了人员,但是唱歌水平参差不齐。第一次碰头会时,我提醒大家不是去对口型,过段时间唱不过关再换人可不好衔接。可能是部门人员有限,最后也只有一两人替换,倒是有个同事每次都说好,自己也有自学,却没有参加过集训,直到比赛都没有出现。
选歌也是很费心。有些同事建议学通俗、常听、齐唱的,对老师推荐的歌曲很是排斥,包括我自己也是担心太难了。但在征求意见时,大部分人是不表态的。最后魏老师说了句:“老年大学的老人们我都教过,大家肯定学得会。”私下我又咨询音乐专业的同事,她也认同可以一试。只是一个月后,在选择学第二首歌时,又有人觉得太难了。在不擅长的领域,有畏难情绪或信心不够,也是常情,万事开头难。
工学安排是一件头疼的事。直到要去比赛了,还有人词不熟、不大会唱。集训时,总有两三个因为工作忙不开没法到场。比赛前两天走台时,魏老师苦笑道:“这应该是人数最齐的一次了。”把一群干活的人扭在一起学唱歌,有些人平时都很少唱歌,个别是基本发不出声音的,倒是口型勉强对得上,真是勉为其难。想到有些队友也是被安排来的,本身也不想来参加合唱,也就顺心了,也只能人尽其才了。
到集训中后期阶段,我基本每次都到场,就看大家练、看谁缺勤、谁迟到,然后借用同事的电脑边加班。有一天,同事找来了4位音乐专业学生,训练效果大增。然而,请外援最后没获得批准,学生来了2次就没来了。有同事问怎么不来了,有个胖学生自带低音炮效果。出乎意料的是,当大家得知没有外援、只能靠自己时,训练效果并没有受影响。我把前后两天的视频对比了下,没有外援的似乎更好。或许这也是一种荣誉感吧。
彩排那天,我们以四声部、又红又专得到肯定,被排在第三个节目表演。大伙信心倍足,已经幻想保二争一了,只是最后公布结果时只得了三等奖,但好歹也算是载誉而归了。闲谈时,同事们很给面子,纷纷祝贺得奖。有人问:“某某你怎么没有参加呀?”有人回答:“我年龄超了”“没人叫我呀”……
对于每天忙碌的打工人而言,空闲时间是带孩子、健身、兼职、刷手机等等,抓他们去学合唱、打比赛确实勉强了。然而,回首过往,至少我们为之努力过、表演过、比赛过,这场经历亦是美好。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