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有一天你和好朋友闲聊,你的好朋友突然问:你知道杨幂的老公叫什么来着?你答:贾乃亮吧。朋友迟疑道:好像姓刘吧。。刘什么威来着?你笃定,不,就是贾乃亮。朋友说,嗯嗯,我不确定,我记得是刘恺威,不过或许你是对的。
以上故事是我基于我自己的经历改编的,你可能觉得可笑,我想说的是,当时我和我的朋友,到底谁算得上是真“知道”呢?
我认为我知道,可是我是错的;朋友并不确定,但是他是对的。
1. 什么算是知道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知道不仅仅是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而且你要意识到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就像我的朋友,虽然他的答案是对的,但是他并不确定,他也算不得是知道。
当然,当问题比较复杂时,我们还要“知道”事物的无数细节、复杂原则或者发展过程。
知道往往还意味着我们还要有能力正确表达出我们所知的知识以及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个知识的。当然这是“知道”的更高阶阶段。
2. 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分为被动的和主动的。
当我们主动获取知识时,我们通过直接经验、实验或者理论证明或者通过推理。当我们通过推理时,我们分析问题,考虑所有的事实和可能的解释,并且进行逻辑演绎。
当我们被动获取知识时,我们往往通过别人的教育来获取知识。比如学校教育、看电视、读报纸杂志时。
不过被动获取知识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我们可能惯性的不去批判的验证或者思考获得知识的真实性,而是轻易的接受。
你是否玩过传话游戏?找几个人,第一个人告诉后一个人一条信息,当信息传递几次时,信息失真就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在传递信息时喜欢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无论这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越来越不准确。而往往另一个人的观点,我们可能会把它当做事实来看待。而一旦我们认为这是自己获得的知识事实,就不容易被轻易改变了。
3. 为什么知道很难?
第一个原因是许多问题本身就难以获得答案或解决方法。比如癌症是如何引起的,如何治疗?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第二是许多我们面对的问题往往没有先例可循:当我们发现切除大脑前叶可以让治疗狂躁症时,我们是否要以失去人类感官为代价治疗那些病人呢?当心脏移植成为可能时,那种病人可获得优先呢?当香烟危害健康,那是否要禁止香烟广告呢?
第三个原因是知识在代际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或者拒绝了。古希腊人认为鲸鱼是哺乳动物,随后罗马人认为鲸鱼是鱼类的一种,直到17世界西方才重新接受鲸鱼是哺乳动物的观念。
事实上,知识是动态的,有活力的,是会随着证据的不断发现被更新的。千百年来人类的知识更新进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
4. 通向知识的桎梏
阻碍获取真知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就是臆断和猜。
臆断是不做验证或者证明而直接接受,它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会减弱我们对真知的好奇心。
而猜就是在对答案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即使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在做出理性判断,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仍是在猜。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受试者在酒贴有牌子和不贴牌子的情况下,对于好酒和差酒的判断确是不一致的。
因为臆断减弱我们的好奇心,而猜削弱了证据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都是通向知识的桎梏。
我们要对我们是否真的知道格外小心,对自己也要保持诚实,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的无知。
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做出判断或者放弃表达观点。而是说我们要敬畏知识,小心我们的判断并且当新证据出现时更新我们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