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整体性的解读,本期将会更为聚焦地探讨企业如何从战略提出的 5 大方向赋能乡村。
但值得关注的是,我们仍不会提供既定的解决方案,而是注重对乡村发展的分析,所以内容需要仔细研读,耗时较长。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 5 大重点方向,但企业要想尝试切入农村,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 5 大方向在农村中各有突出的特质,也相互关联:
/ 产业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真正能使农村获得「造血」机制的重点。从最终的成果来看,农民看到的只是产品卖不上好价格:
「 这种柑橘 80 年代卖一块多,现在还是一块多。 」
但从现象到真相,能够细分出很多实质上的短缺,也应该拥有相应的思考:
1.0 缺乏体系化
「 产业上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项目,现在种田、手工做米粉都有一些。」
看似农作物种植与家禽养殖是单独发展,但要打造优势产业,它们必须有机统一。只有将促进产业发展的资源集中发力,才更容易产业链的整合、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很多农村实际上都具备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条件2.0 缺乏创新力
「 别人种百香果,我们也种百香果,没啥竞争优势。但设想我们能在大棚里养鸡,或者是共享农场、体验式的农田,会是什么样?」
优质的产业群不仅要求产品质量优异,也在效益、生态上提出更科学、更高效的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我国对绿色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都在引导产业走向优质化。
3.0 缺乏品牌优势
「 茶厂虽然有 200 多个,但粗采集售卖,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我们没什么收益。」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如今,有很多农产品已经能够保证标准、稳定、可控,在此基础上则需要持续推进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赋能,从而实现品牌溢价。* 稍后我们还将推出「品牌升级」的相关文章,请重点关注。
△部分已经成体系的农产品品牌4.0 缺乏渠道经营
「 农村最缺渠道,养家鸡成本很高,30、40 块一斤,如果运出去价格还要涨,京东上一只鸡也才 100 多呢!」
农民虽然能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取得特色产品,但并不是所有村镇都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在农村电商火热的大背景下,拓展产品贸易与流通渠道,与市场保持对接和通达都十分必要。
△目前我们正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调研农产品企业,帮助其走向产业创新、优质化* 调研小故事 *
在福建的某一景区,我们遇到有老农在售卖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西瓜,价格比城市低了 2 倍。但是除了提供袋子,他不提供「切」的服务。作为过路客,我们无法把整个西瓜在途中吃完,所以最终没有购买。其实这也导致了老农平时售卖不出去自己的产品。
/ 人才 /
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每一项内容的实现,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比如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电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
△快手幸福乡村学院旨在带领「乡村带头人」学习现代商业知识通常来看,农村人才不足是因为城镇化致使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参与社会生活:
「 授课的老师都是退休的,刚开始孩子们还是积极的,中期兴趣就少了很多。」
但从乡村人才向外流出、难以流入的根本原由上,乡村实际面临的是源动力的困境:
1.0 缺乏产业留存
「 如果村里发展好了,年轻人肯定愿意回来。这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谁都希望它越来越好。」
由于区域经济的生命力不足,农村消化、培养本地人才的能力无法和年轻人长远发展匹配,才造成了年轻人「出走」。某种程度上,这也在提醒:农村产业与乡村人才是互动问题,破解人才的瓶颈,其实也是在探索产业发展。
△通过在快手上记录农村生产生活,很多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就能维持生计2.0 缺乏系统思维
「我没有资金、技术支持,想做点什么也是有心无力。」
表面上这是单个农民的发展困境,背后却是整体人才扶持机制的缺位,及相应的执行、培训、管理等结果落实的缩影。宏观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必有国家的集聚力。微观层面上人才的发展力、创造力与贡献力,却可以由农村根据产业特征自行实现。
/ 文化 /
文化相较于产业与人才,是更为深沉和持久的力量。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社会实情,又能够保障农村在实现振兴的过程中表露出各异的底蕴。
△通过在快手上记录农村生产生活,很多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就能维持生计「 我们的村容村貌好像天然美女,就看怎么打扮把它表达出来。」
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发展的更高要求,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尤为凸显。
1.0 缺乏文化升级
「 灯笼是我们的特色,但一般就二月二本地人来买。因为容易破、褪色,难运输,村长虽然到处学习,但还没找到突破口。」
不可否认,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渗透功能如今正在延伸到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方向。而实现文化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完善,并非物流或信息等单一问题的解决。
2.0 缺乏保护机制
「 我们的古建筑破坏太严重了,隔壁村可以逛一个上午,我们村逛 20 分钟就没了。」
文化是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承,当我们讨论某一种文化的价值时,实际上在说它对于社会集体的财富价值。因此制定文化保护机制和发展规划的内在支撑是文化产业的成型,而过程中也涵盖着村民素养、治理能力等精神文明的提升。
/ 生态 /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很久以来农村最大优势就在于与自然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 农村的发展说简单也简单,山绿化起来,环境搞起来,卫生好了,农村就会好起来。」
△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产业优良的保障但在天然、原生态的乡土气息中,也有一些让人遗憾的景观:
1.0 缺乏带头示范
「 我们知道塑料袋有污染,但也没怎么主动做过垃圾分类。」
将环保意识变成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也是一件以人为中心事情。优秀的人才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人才的后备又跟产业发生互动,所以从产业到人才再到生态的振兴,一脉相承。
2.0 缺乏管护基础
「 本地没什么资金能用来聘请更多的垃圾环卫工人,街上垃圾桶也没几个。」
从历史条件上看,农村的管护投入确实存在不足。但也因为农村长期无法自我持续发展,难以形成有制度、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生态管护机制。不过这恰好也是将农村环境与特色产业结合(如乡村旅游)的促进改善机遇。
3.0 缺乏意识转化
「 现在年轻人都去外面了,村子都空了,到处都是闲着的房子。」
城镇化引起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农村空心化、宅基地建新不拆旧导致了土地撂荒废弃。但另一面,废弃旧村往往具备更便捷的开发条件,做好闲置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能使得偏僻、废置的村落寻找到新的机遇。
△ 古建筑群不仅是文化象征,也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组织 /
没有组织来涵盖乡村的生产、人才、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乡村也无法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发展。因此有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优良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这便培育出了很多乡村的内生性发展力量:
「 我们村内部上下沟通很好,什么促进会、老年协会、村两委发展意愿都非常强烈。」
但要真正发挥组织的积聚力量,为农民带来实在的成果和收益,仍需要解决存在的缺口:
1.0 缺乏模式提炼
「 政府很支持我们的乡贤促进会,但也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形式,目前比较松散。 」
组织经营不同于无结构性关联的分散个体,它需要可持续的模式和构建。进一步讲,是对本地经济基础、资源条件、政府关系等多元化因素的综合把握。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村庄各不相同,但组织的成功却有迹可寻。
△ 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实践团走入农村,带去更有时代特性的管理理念2.0 缺乏内部发力
「 村民的问题就需要村民自己来解决。」
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他们即是最了解农村发展痛点的人群,又是能通过城乡间的频繁往返,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势力量。而农村组织根本上就是为农民服务的,因此只有农民的组织,才可以将组织化的成果与农民分享。
* 调研小故事 *
福建西浦村的带头人作为回乡发展的新乡贤,用自己家祖宅做了文化博物馆,远近闻名,成为当地新的旅游景点。博物馆不仅供游客浏览观赏,同时也是村子连接外部资源的一个平台——乡村创客平台。我们在调研期间就碰到了来自华侨支教团队和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实践团队。
/ / /
虽然这展示的只是部分调研村庄的实情,但某种程度上也足以具备重要的参考性:
优秀的村庄离不开多维度的认知和发展,从产业到组织,再落实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每一个民生问题,只有切中村庄的实际问题才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而就如开篇体中提到的,关于实习农村振兴的 5 大方向虽然各有突出的特质,但也相互关联。所以企业在进入农村时,要思考的定位与立足,也不能简单为某一个维度。
相反,在与中央及地方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更能统筹思考,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其价值和高度所在;而深入乡村不断挖掘对乡村元素的洞察,则能有力反哺企业的振兴行动。
再回归到这 5 大方向上,本质便是:只有深刻看到本地资源与文化的结合,才能建立起最合适本地的产业与组织架构,从而带来可持续发展源动力,进而吸引人才回到家乡,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这样的内容产出,MSC 正在结合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搭建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我们相信能够通过项目落地形成案例,帮助政府提炼乡村振兴方法论,让企业高效参与,让社会资源反哺商业。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的想法,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探讨:
电话:0571-89266293
邮箱:contact@msc-world.com
微信:msc_world
其他:公众号留言
*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中内容来自实地访谈
* 内容编辑:MSC咨询品牌负责人 高燕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