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很俗套的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
“赚钱”和“情怀”
到底哪个更重要?
其实类似的讨论,我之前也多多少少和大家提到过,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我最近对这件事又有了新的思考。
先说说我之前的思路,我的思想之前经历过两个阶段。
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初来乍到,和所有怀着激情创业但经验不足的理想主义创业者一样,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打造最完美的产品,给用户最极致的体验,做出口碑,快速扩张,最终实现梦想,带领一代中国优秀的年轻精英一起找回久违的充实…
但同时,也和绝大多数年轻、初来乍到、理想主义的创业者一样,我们这类初创者每天都在天马行空地“勾勒蓝图”、仰望星空,却很少低头望一望脚下走的路:
你所谓的“情怀”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么?
你所谓的痛点是绝大多数人的痛点么?
当前的业务所面临的现实风险考虑清楚了么?
如果发生了突发意外,怎么办?
即使你真找到了市场上的痛点,
可你的商业模式,赚钱么?
你的成本多少?
你的盈利能力能否支撑起你的成本?
具体点儿,
你公司银行账户上的余额,
能交得起下个月的房租和人员工资么?
如果交不起,
那你活都活不下去了,
还扯什么理想?
和大家说实话,这些问题在我刚开始创业的前几个月,我是真的没怎么想过。现在看来,我当时想的每一件事,基本上都只可能发生在5~10年之后…我相信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创业的人都会有这个阶段:每天都在想着打造最好的产品、最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最炫酷的商业模式,可就是忽略了自己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每一步都是要烧钱的。而很多模式重、运气没那么好、烧钱速度太快的创业者们,可能就都会成为“九死一生”的创业大军中,那“十分之九”了。
所以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学会如何控制成本、开源节流,是所有创业者应该学习的第一堂课。如果你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成本,即使你是罗永浩或者戴维那样的明星创业者,也都会在最终难逃厄运。
于是,我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极度重视现金流,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极度重视成本的控制,尤其是营销成本。此外,每一项采购开销,我们都开始货比三家,反复权衡性价比之后才会下单;每一个营销推广、活动赞助、异业联盟,我们都开始反复和对方商谈,尽最大可能用更低的价格争取更大的利益。这个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已经“摇身一变”,从一个大谈理想的“年轻学生”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商人、“小业主”。我甚至为了做一件事情凭空多花出的3,000多块钱成本对我的团队当街大发雷霆…
因为,作为这个初创团队创始人、领导者的我,比谁都清楚,也不论我们这个团队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如何,当务之急是要能走好脚下的路。不论他人、外界如何褒贬我们,我都清楚地知道,只有公司银行账户上的余额数字,才能让我们活下去。
经济下行,资本寒冬。
在“寒冬”之中,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而在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我突然发现,“情怀”、“理想主义”这两个词,好像有一点用词不当。因为,它们可能会误导我们,让我们以为这是在说有“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创业者都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而我发现,其实一个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
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与其去扯什么“情怀”,我们更应该问自己,我们所做的这份事业,解决了什么社会的问题?这是不是一个真的刚需?我们的做法是不是能为我们的用户真真正正地解决痛点?而如果我们把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解决了,那么本质上,不就是达成了理想主义的情怀了么?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问法:
创业,
到底应该是为了“赚钱”
还是为了要“解决问题”?
我想,这仍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财务自由一定是创业的初衷之一,而且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把“赚钱”作为首要目标的。
可对于那些真正成功了的创业者们来说呢?他们当初在创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还是想要急功近利赚钱呢?
我们仍然可以拿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二马”举例子:
马云当初在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赚钱和盈利模式?当然马云一定想过如何盈利,但我们都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社会环境之下,互联网还未普及、社会信用体制还很不完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可没有达到后来那么如日中天,更没有什么“消费升级”的概念,而阿里巴巴想要做电子商务的业务就一定要把网站、服务器、业务拓展、信用制度、物流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打通,这需要无数阿里的程序员日日夜夜的加班鏖战、阿里的“中供铁军”去每一幢大厦写字间“扫楼”劝说企业老板在“淘宝”上开网店…所有的这一系列动作都需要耗费极大的艰辛、努力和成本。
我相信唯一能支撑阿里人走下去的,唯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情怀。而换句更实在的话说,我想马云首先想到的是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让千家万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品、如何最大化地促进商业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要解决无数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社会信用的问题、物流的问题等等…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展开的。
而马化腾的例子大家就更耳熟能详了:在本世纪初,美国高新科技资产泡沫破裂后,腾讯也到了最难熬的时刻:几百万的QQ用户,愣是没有找到盈利模式,而与此同时维护运行服务器成本高昂。那时还没有“流量”的概念,投资机构和小马哥本人都说不清楚腾讯“怎么赚钱”。而腾讯的产品,确实为当时广大中国的年轻人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即时通讯方面的问题。在腾讯最难熬的时候,马化腾甚至想以60万人民币的价格把公司卖掉,可举目四望,其他公司最高的出价仅有30万,这还是算上了当时腾讯公司办公室的桌椅…时至今日,当人们面对市值几千亿美金的腾讯公司再回首往事,一定感慨万千…
虽然举“二马”的例子多少有一些“幸存者偏见”,但我发现,那些真正成功、并把生意做大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很少想着“赚钱”,而首先想的,就是如何解决问题:找到社会上的痛点、解决它,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赚钱,一定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如高瓴资本的张磊所说:
任何一个商业,不要去问你赚多少钱,不要去看他今天收入利润多少,这都没有意义。首先要看他对这个社会、给他所要针对的消费者、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
而张磊,正是当年在腾讯最困难的时期为数不多的参与投资腾讯的投资人之一。而这段话,也给了我启迪。因此,我想,如果现在我要再回答一次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会说:
我要在成本可控、保障自己能活下去的前提下,尽可能有最大的格局。我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我们的用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脚踏实地的同时,一定要仰望星空,坚持仰望,不能低头。我会坚持自己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不忘初心,那就是,带领一代中国年轻的精英,和大家
一起找回久违的充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