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说明:本故事素材源于一位朋友职场中的亲身经历,本人仅在叙述上面做了结构调整,人物名称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
职场中,总有这么一群人存在,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从基层努力往上爬,借着个人拼搏和市场红利,终于爬到中层管理岗位。由于背景不够或者能力不够拔尖,也只能止步中层。
这类人,在稳定地位之后,像一根燃尽的火柴,不再发光发热输出价值,而是对上取悦领导,对下压榨下属。
以“闲云野鹤”的姿态无所事事,把下属逼成三头六臂,自己却成为部门最大的鸡肋,并用表演式的管理方法,在尸位素餐的职位上混的风生水起。
咸宁,便是这类人中的典型一个。
01
自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肆虐三年,地产行业的景象一片惨淡。行业萎靡向着未知的深渊一路下滑,一时间,将近一半的相关从业人员被迫离开,剩下的人一边扛着可能失业的压力,一边继续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倍内卷。
咸宁所在的地产公司,今年经营更加惨淡,资金回笼太难了。
区域公司办公区由巅峰时期退租一半,后来下午茶点和纯净水的供应也都取消了。
萧条不堪的景象之下,很难想象曾经有过的疯狂与繁荣。
办公区贴满了各类鸡血标语,比如,“业绩即尊严!”“结果导向,业绩为王,是每个职场人的职业精神!”“只有奋斗不懈,才能活下去”……彻底把行业的焦虑传递到每一个基层员工。
对比之下,咸宁闲逸的工作状态却显得格格不入。
下午1:30咸宁才来公司上班,昨晚的健身拉练太重,以至于早上十点醒来,肌肉还酸酸的。他与人力苟经理约好了下午两点沟通第六次裁员政策。
苟经理几乎每两个月都要跑一趟部门总经理陆骄的办公室,除了裁员别无其他,况且公司也已经两年没有招人了。
作为某专业条线的负责人,咸宁对组员的了解再清楚不过,苟经理找他也是为了人才盘点。
他们分析了项目进度情况及工作内容,经过一番盘点,发现各个组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都很繁重,甚至曾经三个人的工作量现在由一人承担。
但是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裁员指标,咸宁的团队不得不再裁员一人。
苟经理与咸宁反复思忖了各个组员的留存利弊,制定了性价比最高的裁员方案。
会谈结束,咸宁用陆骄办公室的咖啡机打了一杯美式,咖啡机曾经是他送给陆骄的新年礼物,花的却是小组全员的集体奖金。陆骄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只当是咸宁个人掷重金选购的,为此颇为心领。
咸宁在喝咖啡的空档,细细盘查了工作事项是否存在漏项。
所谓工作事项,不如说是定期了解组员的工作近况,以免陆总问了答不上来。至于各类需要处理的事务性工作,也都由下属孟可代劳,咸宁则安心地当个甩手掌柜。
咸宁很快完成工作,并且定期对陆骄做了“精神按摩式”的工作汇报,尽量报喜不报忧,实在捂不住的雷提前打个麻药再抛。
相比其他专业的负责人,咸宁的团队一向不让陆骄烦神,他主动沟通,想他所想,解他所忧,甚至陆骄不曾意识到的事情,也颇有先见之明地给予暗示。咸宁这种工作方式,让陆骄有着掌控一切的安全感。
某了,时针刚刚指到下午四时,百无聊赖的咸宁打了一个又一个哈欠,续了最后一口咖啡,关上电脑,抄起车钥匙下了地库。
不出三分钟,一辆黑色捷豹轿车驶出了公司大楼,向往常一样,咸宁又早退了。
02
于此同时,正在埋头处理工作的孟可,刚刚完成某个项目的风险排除提案。
公司最近开展工地开放日,允许业主有限参观,初衷是为了博取市场好感,助力房源清盘。不想业主代表发现了地库渗水、跑道使用劣质有毒材质等各类高风险问题,联名要求交房之前给予解决,否则集体退房并将公开投诉,甚至打到区域公司总裁的私人电话。
孟可的这份材料,就是针对以上问题尚未爆发之前所做的解决对策。
孟可给咸宁发了一则微信:“宁哥,我约了公司各职能在四点半沟通提案,是否有空一起参加?“
咸宁稍不耐烦地把车载音乐调低,回了一则语音:“我还有事,你们自行沟通。”
下午六点,孟可才把这项工作沟通完毕,就工作内容销项表上划了一道红杠。这时仍有三个重要的待办事项,她看了看表,晚上九点还有一趟出差郑州的高铁,心想先处理其中两项问题再出发吧,剩下一项可以在高铁上解决。
若是孟可得知咸宁与苟总的裁员计划里,自己也上了备选名单,不知道还能不能这样安心地为工作拼命。
两天后,项目提案经过修改深化,成果相当成熟。这天下午,孟可找到咸宁,建议再和陆骄汇报一下,听听他的意见,同时希望争取他的支持,便于快推实施。
咸宁十分赞同,不等孟可说出是否现在就请陆总移步到会议室,他便示意孟可先到会议室准备材料,自己则去陆骄办公室叩门,告知陆骄提案已经完成,并且经过各部门沟通后统一意见,可立即向他汇报。
陆骄正好也对此事十分关注,昨晚还接到老大的专项电话。陆骄心想正筹备关注此事,咸宁就已拿出了解决提案,可见业务能力不错。
汇报工作由咸宁主持,一向负责此事的孟可自然沦落为补充角色。
咸宁流畅地介绍材料:梳理问题,分析关键点,提出几项可作对比的解决方案,最后结合成本及工程条件,给出了最佳实施办法。难得的是,这项提案已拉通公司各部门意见,并通知乙方责任单位做好随时抢工的准备,势必在交付之前完成。
陆骄连连点头表示认可,时不时提出一些疑问,咸宁也都应答如流。
一切都很自然,仿佛这份提案是咸宁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后的成果。
而孟可,仅仅是个不重要的会议背景。
当然,孟可在这个会议上并非毫无用处,一个极小的细节考虑不周,陆骄产生了质疑,咸宁便转而把矛头抛给孟可,孟可确实没有考虑,只得点头认领批评。
这次汇报结束,陆骄刚被上级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又松弛起来。
三年以来,他信任咸宁,咸宁的团队也从未有纰漏,即便偶尔让他失望,陆骄也能顾及咸宁的情面给予容忍。
虽然偶尔听到一些关于咸宁的负面风评,但是他认为,只要工作结果令人满意就是本事。
03
陆骄也不是一开始就对咸宁高度信任,他属于十分自信且不易信任下属的那类领导,只相信自己认为的,绝不轻易信任别人建议的。
想要纠正他的观点并不容易,经常需要小题大做,大费周章地做一堆华而不实的研究报告,意义不过是帮他在年终报告上多晒一页成绩。
大家也经常不顾手里的工作,投入全部精力应付他那诸多变换的想法,由此带来工作反复与浪费,往往付出了十倍努力,结果却收获甚微。
后来,孟可建议咸宁把主要精力从项目管理中抽出,着重用于管理陆骄的情绪,慢慢影响他的想法,从而减少内耗。
陆骄的身上,也有着普通高层领导的共性:不管过程,只要结果。过程中所有的拉扯与痛苦,只为了结果能博得上级一句好评。作为更高级别的打工人,陆骄也许同样奔着按摩更高领导的情绪。
虽然管理上级情绪不能给工作带来额外效益,但却极其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它能制止了更大的浪费。
不少上层领导对具体事务缺乏安全感,因为他们对基层现状的了解甚少,需要有人把工作中的困难或业绩,做成张口即食的汤羹,让他们不费太多精力,就能快速消化。
如果他们因“消化不良”而情绪焦虑,下层员工往往避免不了一场集中内耗。
一旦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上级领导,无形中就有了很多表演式工作。
咸宁想起自己也是从基层努力拼搏爬上来的,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虽然能力有限只能止步于中层,难道以后就这样混下去吗?为此,一度陷入空虚和无价值感。
偶尔,他也会陷入某种焦虑:年过四十五,早已没有了持续学习的能力,老本也不够啃了,与更年轻的后人比不起体力,也拼不起热情。
可是,由简朴入奢靡容易,反过来却很难。
一路吃苦爬到这个可以喘息的舒适位置,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很难再逼自己继续吃苦。
可是,每当他成功改变陆骄的某些想法,一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新的工作意义。
人总能给自己找回心理平衡或安慰,咸宁也是。
他想:自己总比年轻的他们更懂人性,在职场里的利害夹缝中,也能更加游刃有余地生存。
疏远技术深耕的他,慢慢地把技术人员的过于务实视为迂腐;
把自己的圆滑和表演式工作当作高情商;
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对上管理,归纳成工作的精髓。
唯一遗憾的是,他在大部分时间都挺无聊的。
接着,咸宁又安慰自己说这个角色不仅重要,还挺讨巧,天塌了有上层领导顶着,自己不用承担责任;活来了有下层员工扛着,自己不用承担劳动。
如此一来,他再怎么空虚无聊,那都是因为闲的,多少有些庸人自扰。
不过,这种过度闲逸带来的无聊并不容易获得,关键是组员能力够强,否则后院起火了,怎能安心只顾服侍好自己的老大?
这时,咸宁想起能扛重担的孟可。
送咖啡机那事还是孟可出的主意;
每当总监生日,孟可就提前准备了别出心裁的礼物,却交由咸宁送上,礼物也正合陆骄心意,现在还被他放在办公室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
包括工作上千丝万缕的重要事项处理,从未造成大的失误……
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孟可把她的所做所想,间接通过咸宁的言行“表演”给陆骄而已,咸宁却把它当成了孟可对自己的攀附和恭维。
咸宁作为闲人一个,除了熟谙玩弄人心,早已远离了处理核心业务的能力,更丧失了专业敏感度。
他离不开孟可这样包揽一切的骨干,当然也忌讳她这样“功高盖主”的下属。
想起自己刚刚抢了孟可的功劳,咸宁越想越觉得不安,于是他决定第二天请孟可吃个晚饭安抚一下。
咸宁并不真心想把孟可裁掉,却任由苟经理把她的名字列在备选名单上。他知道,只要自己帮孟可说情,陆骄和人力肯定会听他的建议。
不过,关于人力拟的裁员名单,他正好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与孟可透露一二,以此收买人心。
第二天,咸宁约了孟可一起吃晚饭。
刚刚坐定,便开口说道:“昨天苟经理找我了,公司马上进行第六次裁员。”
咸宁假意低沉地接着说,“我在裁员备选名单上看到了你的名字,很生气,如果连你这样的骨干都要被裁,这个团队我也不想带了。”
孟可听到这些,表现地却很坦然,“别这么说,宁哥,迟早的事。公司两年没有拿地,随着老项目减少,很多人已经不是靠能力就可以留下来的。”
“那这次裁员轮不到你,我会和领导沟通,相信可以说服他们。你千万不要因为这事影响了工作热情,苟经理毕竟不了解你的工作能力。你们一个都不能少,要裁就裁我,你也是最有能力和资格代替我的。”
说到最后一句,咸宁的前额不自觉怔了一下,为自己的虚假感到尴尬。
“我没有资格。”孟可平静地说。
“为什么这么说?”咸宁脱口而出,随即又感到后悔,担心孟可会拆穿自己的虚伪。
“原因不重要,不管这次是否裁我,我都要走了,只希望宁哥能帮忙按照正常标准给我争取裁员补偿。”孟可真挚地说道,并同时为对方添了一杯热茶。
“你确定要走?行情这么差,出去就失业了,那些被裁的人有多少还在家里待业,你不知道么?”咸宁难以置信地说。
“我想好了,迟早的事。我走了,王亚军有能力接替我的工作。”孟可说完,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
孟可的去意已决令咸宁大为意外,之前准备的话也就不必再多说了,更不必再假意挽留。团队离了谁都能转,况且王亚军确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04
两周后,办完离职手续,孟可也拿到了合理的补偿。在这家公司供职了五年,唯一算得上朋友也只有王亚军了,交接完工作,王亚军请孟可吃饭告别。
“孟姐,感谢你举荐我。我不明白,你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王亚军问。
“你真的认为我干得很好吗?“
“当然,除了咸宁过分压榨你。另外,你为咸宁做了那么多工作里外的事,不是为了更好地留下来吗?”
“不是。咸宁是陆骄的大学同学,从陆骄招他的那天,我就知道自己最多是个小组老二。另外,他也从未停止过对我的打压。“
孟可喝了一口水,接着说:“我出身农村,没有背景和人脉,也少有贵人给我宝贵的建议。女性在职场中,本身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待遇,陆骄和咸宁不会给我太多上升空间,有时候,我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可是,你还是帮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取信陆骄。为了什么?“王亚军略有不解地问。
“为了试错和练习,还有验证想法。”孟可看向亚军的脸,眼神却投到了远处。
王亚军恍然明白过来,但仍旧为她的离职担忧:“行情这么差,你不为以后打算?”
孟可拍了拍王亚军的肩膀,笑道:“再次启航,我在离职前就拿到新公司的OFFER了。”
王亚军得知她在新公司得到重用,开心地喊了起来,朝着她的肩膀就是一记小拳头。
“孟姐,给我点建议吧,你走了我怎么办?没有能说话的人了。“
孟可只给他两个简单的建议:一是负责好自己的项目,努力做到优秀并脱颖而出;二是区域公司之间将要重组,自己不要站队。
陆骄作为过于自负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仗着总经理的信任,在公司四年也树敌不少,公司已经暗地里对他动手了。油灯总有燃尽的时候,更何况他在更高层面没有稳定的根基。
至于咸宁,那是一个被养废了三年的中层管理者,陆骄倒了大抵也会把他带走,但是拔掉羽毛的雄鹰是飞不远的。即便不随陆骄离开,以他和陆骄的同学关系,也会被新任领导丢弃。
而王亚军,作为靠能力立足且关系简单的优秀骨干,就有与新任领导建立信任的机会,多半会被提拔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