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他还说:“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一个术语“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它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会躲入阴影中,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所以,我们需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书,去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父母、认识家庭。这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有点痛,但痛过之后你会发现,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书中提到,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不妨问问自己,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为没能达到他们要求而产生的愧疚感是否曾萦绕在自己的内心?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想了解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现状吗?想了解自己的情绪是否有父母紧紧控制吗?不妨做以下评估:如果以下哪种说法符合你的行为,请在句子前面打√。
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以下行为:
1、 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
2、 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想法。
3、 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感受。
4、 我经常表现出自己于父母之间都很好,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5、 和父母在一起时,我经常装模作样。
6、 凡事只要涉及父母,我总是出于内疚或恐惧去完成,而不是出于内心的自由选择。
7、 我非常努力地改变着父母。
8、 我非常努力地想让父母了解我的想法。
9、 在我与父母的矛盾中,我经常充当和事佬。
10、 我经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牺牲以取悦父母。
11、 我一直在保守着家庭的秘密。
12、 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
13、 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
14、 我经常对着父母吼叫、诅咒,以显示他们控制不了我。
15、 我经常要控制自己,否则就会对父母拳脚相向。
16、 我曾大发牌气,表示再也不与父母来往。
如果以上行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适用于你,则你和父母的纠缠关系仍然是你人生的一个难题。
这16种行为中,前11项称为顺从型行为,这些行为是我们独立的阻碍。后5种行为称之为对抗型行为,看似使我们和父母渐行渐远,带给我们一种在同父母抗争、没有屈服的错觉,但其实它的背后也蕴含着纠缠关系。因为,我们在对抗行为中表达的感情十分强烈,且对抗型行为重复发生,已成为我们的惯常行为,最重要的是,对抗型行为并不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我们保护自己、证明自己独立的一种行为。
以笔者为例,顺从型行为中的8、9、10三项我打了钩,对抗型行为中,我在“为了向父母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打了勾。
笔者在经济上早已独立,也已为人妻、为人母。从小我就是乖乖女,直到步入青春期,乖乖女一旦叛逆起来连我自己都讶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我们知道彼此是在意对方,关爱对方的,只是有时候这爱的上面长了刺,这爱的范围越了界。
我的孩子出生后,父母为了照顾我和我的小家庭,搬过来和我们同住,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和我的小家庭,我自感激不尽,同时也心生愧疚,愧疚自己这么大还需要父母的照顾,为了回报父母,自己应该买大房子给他们住,应该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才对!这愧疚有时就会在不经意之间跳出来嘲笑自己不够优秀!
从小到大,我特别在意父母对我的评价,每当我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对自己有误解时,我就好像炸了毛。再后来,我发现自己的高强自尊心不仅针对父母,如果我感觉朋友、同学甚至是领导不认可自己,误解自己时,我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甩脸子,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带来摩擦。
如果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早些年,我就意识到自己太过依赖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自我评价。在和父母或他人的互动中,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氛围温馨和善,如果没有做到,就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总是察言观色放低自己取悦他人,活得真累!
那该怎么办呢?书中分享了以下方法:
一、 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他们的初心是什么,学会了自我界定、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在父母对自己的若干要求和期望中,哪些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哪些并不是。例如电视剧小欢喜中,一位妈妈希望女儿去考清华北大,但孩子的心头好是航天天文,清华北大是父母的要求,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二、 变自动化反应为非辩护性回应。
自动化反应是指无意识的选择。每当发生一个类似或相同的情境时,我们反应都是雷同的,在心理学上称为自动化反应,又称防御机制。很多人对父母的反应几乎是自动的、下意识的。非辩护性回应是指用一种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以以下情景为例,我们来进一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假设逢年过节,父母希望你带爱人和孩子出席大家族聚会,但你的孩子还太小,你和爱人也不喜欢热闹,一年忙到头,你们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家休息自娱自乐。这时父母开始责怪你:“这些亲戚当年对我们怎么怎么好,你不去就是不尊重他们!”
如果你进入自动化反应,你就会有如下反应:“我哪里不尊重他们了,我只是今年过年不想参加聚会而已,该买给他们的礼物我一样都不会少,我太累了,不想去吸二手烟,不想听你们争来争去,就想耳根清净一下,我有什么错!”
如果你是这样的反应,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好端端的节日气氛恐怕也会在你和父母的争论过程中消失殆尽。
那如何非辩护性回应呢?
父母开始责怪你:“这些亲戚当年对我们怎么怎么好,你不去就是不尊重他们!”
你:“哎呀,爸爸妈妈,你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不太一样。”
父母:“你不去,会让我们很难堪!”
你:“抱歉,让你们难堪了。”
父母:“你到底去不去!?”
你:“我需要考虑一下。”
父母:“你现在就给我答复!”
你:“我知道了爸爸妈妈,我真的需要考虑一下再答复你们好吗?”
父母:“你到底需要考虑什么?”
对话到这里,是时候开启第三步了,即:表明自身立场。表明自身立场可以帮助你少做自动化回应,并鼓励自己在自我界定的道理上一路向前。通过这一步骤,你可以明确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是自己的底线。

以上案例中,你可以回应父母:“爸爸妈妈,我真的不喜欢每年你们聚餐的气氛,我本来就有鼻炎,二手烟呛得我一直咳嗽。另外你们喜欢讨论小辈的工作啊、收入啊,也让小辈不自在。今年我的工作特别劳累,我非常需要休息,所以过年我想在家安安静静地待几天,好好休息!”(表明自身需要和立场)。
在和父母沟通时,你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可以说:“妈妈,我的看法和你不同,我觉得多吃海鲜对你身体健康路不利。”但不要说:“妈妈你说的不对,吃海鲜对你不好!”你的立场通过意见的形式呈现,而不是对父母的挑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沟通过程中双方过激的情绪反应。
当你完成自我界定的时候,当你习惯于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的时候,当你明确表明自我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和父母间的关系正悄悄发生变化!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过去和现在与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