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吝啬我所喜欢的东西,所以我很少向别人推荐什么。但是今天我只想打破自己, 向大家推荐姜思达的《透明人》。
最新一期的《透明人》采访了所谓的情感教主Ayawawa。我首先看了两次,然后在我下笔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去看了一遍这期视频。
Ayawawa说女性高估自己就是在玩火,她还说她不同于咪蒙的地方在于,她属于“父爱算法”。她还说,同为主角,男主薪酬高源于稀缺,语气中带着我们应该接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她所说的话带给我的冲击感很强,以至于我很想但不限于用“富有争议性”去形容她。我无法说Ayawawa说的话是错的,因为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我很怕我会被带进去,卷进这些我嗤之以鼻的理论,然后迷失自我。
她的话就像一堵长满荆棘的墙,让我无法撼动,也不愿意靠近。
然后我看到刘可乐在东七门中说了一句话来形容Ayawawa,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当一个人信誓旦旦说一件事的时候,反而越难让人相信。因为当你百分百相信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就是拒绝了其他可能。”
后来我又顺势去翻了Ayawawa的微博,我发现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尽露锋芒,出书,上节目,发动态,回留言,以及捍卫自己的理论。更像是我平常遇到的大咖一样。
所以,社会当中,所有事物都独居一格。
我并不是绝对女权主义者,我所希望的男女平等,也绝不允许我承认男尊女卑,我也不会去为了择偶而改变我的行为方式。我不认同Ayawawa说的话,但是她不伤天害理,我愿意给她话筒。
我给大家推荐《透明人》也不是为了鼓吹这些富有争议的人物和话题,而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双会观察社会的眼睛。
《透明人》,一个采访形式的段视频,我追了很久,从一开始的“脑残粉”,到中间的“网络大电影”,再到“优雅的名媛”,尽管很短,但都有让我印象很深的内容。
《透明人》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一个观察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他们,去了解更多人和事。在我们看过许多不一样的事物之后,我相信我们看待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最不济,我至少也能知道,原来社会上还有如此形形色色的人。就像前面说的Ayawawa。
我又发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公众号,他们的文章喜欢分析我们遇到过但没有注意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比如中国人的住房问题,还比如饮食习惯、语言习惯。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的文章和《透明人》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曾经有人对我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原话,大概的意思是,社会学其实很没有用,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其实都一样,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我非常不认同这种说法。
但是它让我明白,我们作为社会上生存的一员,是独立的,也是相互牵连的。我们挖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去更好地理解自己,但是它让我明白,我们无法独立存在,也不能拥挤地活着。
当然,我目前尚且学识浅薄,无法解释非常深刻的专业知识。
如果你问我观察社会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吗?其实我也觉得不能,它无法像教育学一样为下一代指点迷津,也无法像心理学一样给人温暖,更无法像环境学一样改变生活现状。
然而在这之后,我更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更为夹缝中的一点美好而动容。可能我在经历生活中某些场景的时候, 会联想到某个学家说过的理论——有可能我把这个理论用错了,但是我会觉得我和这个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这些作品带给我的陌生感让我更有兴趣去钻研,从而,我变得更加热爱我的生活。
有些知识,是属于秋衣秋裤的性质的,它不像内衣一样重要,也不像外套一样给人直观感受。你穿或不穿,没人知道, 也没有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冷暖自知。
观察社会如此,《透明人》也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