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时,生物老师会在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一个问题,以便回顾复习上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说,如果上节课学习的是两栖动物,那么老师就会在下节课问大家,两栖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因为喜欢生物课,我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每次生物课的前一天,我都会复习上次学习过的知识点。有时,我会站在写字台前,假想自己是一位生物老师,正在给台下的同学们讲课。我会注意自己的讲解方式,尽量使我的“假想学生们”听懂。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更好地理解了知识,更轻松地记住了知识。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做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老师。我当时并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种学习方法,而是享受那样一个过程。毕竟教别人比自己学所产生的内心感受要好得多。大部分时候,我是对着空气讲。如果姥姥住在我们家,她就会心甘情愿地做我的忠实听众,我拿着一根小棍有模有样地给姥姥讲课。
后来外语学习的经历也让我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我只是自己在学习,通常我的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但是如果我的目标是教会我的朋友,那么我就会对学习内容精益求精、完全吃透,然后再像老师一样讲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写听书稿。如果我只是自己读一本书,那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比较浅薄,吸收的内容可能连10%都不到。但如果我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写一本听书稿或者是书评之类,那么我读书的速度、效率和自己所内化吸收的内容,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学习知识方面,它还可以运用于能力训练。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你能够把一些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别人的话,说明你自己已经内化了这些方法,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你不只是具备某样能力,还知道怎样提升这项能力,你就具备较高的元认知能力,这是自我教育和提升的关键。
除了知识、能力的提升,在个人的态度训练上,这也是很不错的方法。比如说,在和他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如何克制自己的批判冲动,更加尊重别人?
做自己的老师,就像是在与自己进行某种带有教育意义的对话。
首先,你提醒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要自我觉察。如果连自我觉察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改变了。
接着,这种自我教育的对话会延展到回答一些关键性的方法论问题上:我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会持消极态度?是什么阻碍我使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我如何克服这些阻碍?
只有在方法论的层面,你能够说得清楚,你才有可能在现实的层面做得到。而掌握这些方法论,就是一种教师素质。因此,尝试做自己的老师,就意味着你在训练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意味着你正在掌握一套方法论,并在自己的身上应用这套方法论。
我认为有些人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特别好的人格品质,这可能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刻意地在进行调整。但是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个性缺陷,为了更好地生活,是需要去加以改进的。
其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像老师那样去教自己。更进一步说,要做自己的好老师。
首先,作为一个好老师,你得明白,知行合一是很难的。你要承认这一点,要给“学生”(也就是你自己)充分的时间。
其次,作为一个好老师,你得为学生发掘出一套小步子的策略。
比如说,每当你想要去反驳别人的时候,你就回过头来给自己一个提醒说,“其实我可以听他说完,其实我可以不那么急着反驳”。每多给自己一次提醒,你原来固有的行为模式就会多松动一些。
最后,作为一个好老师,你还得鼓励“学生”(也就你自己)做出新的尝试。
比如说,你尝试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没有去打断别人,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心也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于是你发现,不打断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或许,第二次尝试时,你不仅没打断别人,还能够从别人所说的话中找到那些值得你欣赏的闪光点。这类尝试慢慢累积起来,就会促成你态度行为的最终转变。
我认为涉及到我们的思维、态度、行为的学习其实是难度最大的一种学习。
读书或许有用,但依然只是知道,要实现“做到”还是要看进一步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训练。
当然,很多人都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教练技术等等的帮助。我们当然可以去寻求他人和外部资源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外部的好东西必须能够被内化和整合进你的内在世界才是有用的。否则,你至多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做到。
寻求外部帮助,其实是请一个外部的老师来帮助自己和训练自己,这是很好的。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每一个人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外部帮助就像“拐杖”,不能取代我们的双腿。最后还是需要你自己的双腿变得强健起来,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之,我们成年人可以树立这样的目标:肩负起自我教育的责任,增长自己内心的力量,成为自己的老师。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个性层面。这也应该是所有助人职业对于个人成长的终极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