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约了禾子一起吃饭,进饭店刚坐下,禾子就说:“幸亏你叫我出来,要不,我真不知道一个中午在家该怎么过?”
听了她的话,我很诧异,平时快乐的禾子今儿是怎么啦?
“说说怎么回事?”我问。
“我妈来了。”禾子说。
她这么一说我更好奇了,按理说妈妈来了有人疼了,多幸福的事,干嘛这么痛苦?
“快说,咋回事?”我催促着。
“从我很小的开始,我妈就有一个习惯,每次她做饭或做家务时,会要求我给她打下手,刚开始我是非常期待和她一起做家务的,可是到后来我越来越害怕她叫我和她一起做饭、做家务,长大后,我更是害怕,为了逃避给她帮忙,我总会找借口跑出家,今天幸亏你约我."
"为什么呢?”
"小时候每当我给她帮忙时,她总会有各种挑剔、各种不满。她会说:你怎么这么慢,蜗牛吗?你看我都弄完了,还要等你,你的手怎么和脚一样笨呀!你看你这么大了,啥都做不好,以后嫁不出去该怎么办?有时候到最后,她会说,去去去,要你什么用,还不如我自己干。等等”
禾子一股脑的把心里的郁闷都说了出来。
我听完后对禾子表示深深地同情,其实在孩子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项工作时,它是非常希望爸爸妈妈能给他肯定的。
而很多爸爸妈妈恰恰相反,往往给孩子的不是肯定,而是打击,也因此在很多孩子心里留下了这段童年的心理阴影的。
然而,大多数爸爸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负面语言,更没有意识到这些负面语言已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当然,有一部分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正面语言的力量,他们在生活中因为智慧的运用正向的语言表达,就养育出积极乐观、阳光快乐的孩子;而那部分不懂得运用正向语言模式的爸爸妈妈,使孩子自卑、内向,做事情没有信心!
比如,下面这两句几乎构成了很多爸爸妈妈们养育孩子的日常。
孩子端一杯水,很多人会提醒:“当心,别洒了!”
孩子写作业磨蹭,很多家长会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成觉!”
很多时候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就是爸爸妈妈的责任,似乎不提醒就是没尽责。
可是有爸爸妈妈疑惑了,不这么说要怎么说呀?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问题出在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负面的语言。这些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一是传递给孩子的是: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的,你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
如果我们爸爸妈妈用负面的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孩子不听话;二传递给孩子的是:这个行为不好,你要放弃这一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建设性的意见,即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其实爸爸妈妈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
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
其实爸爸妈妈完全可以这样说:
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
孩子写作业慢,你说:“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孩子听到了会不会也很积极、兴奋呢?
改变语言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的。
那么,为了我们可以养成正面语言的习惯,可一起来做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正面、积极的说话方式:
“清晨早起的话,心情会很好的!”
“认真工整地写字,慢慢地字就会越写越漂亮哦!”
“把被子叠整齐的话,房间就会更整洁舒服呢!”
“如果是某某,就一定能行的!对吧?”
“在别人说之前就把事情做好,这样更棒,对吗?”
“脱下袜子后马上放进洗衣机,妈妈就会轻松许多呢!”
“要渐渐地减少你玩电视游戏的时间哦!”
请试着与之前所使用的说话方式进行比较。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但是转换了一种说法,听者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
父母要记住,想要什么就要关注什么,只关注负面的就只能得到负面的结果!
比如:
孩子不想写作业,我们要想的不是怎样去催促威逼利诱,而是教给孩子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我们要想办法给他有趣的事情让他盼着;
孩子胆小不爱交往,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教给他交往技巧,多提供交往机会;
孩子脾气大爱哭闹,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说话态度,多陪伴,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情绪,并如何面对情绪;
孩子看电视控制不住,给他提供比看电视更有趣的活动,同时爸爸妈妈自己要少看电视来做榜样;
孩子经常撒谎,爸爸妈妈自查管教方式,让孩子不害怕错误,懂得去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延缓不太合理的需求;
孩子任性、叛逆,平时多跟孩子沟通分享共情、少评判;
孩子太黏人,平时高质量陪伴,多给他空间,给予安全感;
孩子不讲理,要多关照他的情绪,学会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孩子总跟小朋友打架,改变教养方式,交给孩子社交技巧,培养同理心;
孩子不爱学习,要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给他树立典范,用心挖掘让他看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想办法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
孩子受坏朋友影响,就要想办法给孩子价值感、存在感、归属感……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暂时忽略问题,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去做正面的建设。
如果你围着问题转,你就会越来越焦虑,就没时间也没心思去建设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爸爸妈妈们要学会看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这样,孩子真正的需要就不会忽略,跟孩子的沟通也就会顺畅很多。
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们多一些“隐恶扬善”的态度。
最终,受益人将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人,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