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驱动力,是一种人的内心自发的动力,一种无需压力和激励,可以体现自身价值和愉悦,可以直接产生多巴胺的一种行为方式。这就是作为人的内在价值,人生的追求和理想,也叫人生使命和终极意义。
但从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其实很可能就是一种激素而已。因为这种行为不知道什么原因,让行为者感觉愉悦和兴奋,能促使大脑不断的产生多巴胺,从而让自己觉得自己做这种事情就是最后的最高的追求,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比如很多人沉浸于登山、探险、极限运动、徒步、运动,或者热爱某一个行业和职业,如写作、演讲、开车、分析、收集等。
因为大脑的机制非常复杂,到现在也没有人能搞清楚大脑的运行原理。所以,很多时候,多巴胺是如何产生,也是无从知晓。更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做这个事情能产生多巴胺,而另外一些做同样的事情却不能产生多巴胺。所以,从通俗来讲,能使大脑产生持续性的多巴胺的行为,就是个人所为的内在的驱动力,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行为基本都是天生的,大脑在成型的那一天,或者在大脑发育的某一天,就已经确定了这种复杂的东西里面,什么东西是可以促使它产生多巴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好像天生就会喜欢一样东西,或者是一些东西。它会沉迷于这些事情里面,并从中找到持久的快乐。
这种可以持续产生多巴胺的事情,每一个人基本上都能找到,只是每一个人的兴奋点不同。被人类社会的道德概念分成了两类而已。第一类,是刚好这种事情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有价值的行为,比如写作、读书、旅游、艺术、正常的工作事物等。
但另一种则认为是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符的行为,比如游戏、赌博、吸毒、抽烟、花钱等等,这一类的行为。所以,在对非道德事物感到兴奋的人就会陷入一种迷茫或者挣扎之中。一方面他只有在做所谓非道德的事情时,才能感到多巴胺带来的快乐,但事后又会陷入一种道德自责的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