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愚的百宝箱小愚荐文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写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幻

写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幻

作者: 在下秦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10:36 被阅读37次

    原创 | 秦公子

    《流浪地球》马上就要上映了,我们来预测一波(欢迎以后挖坟):一股前所未有的科幻热潮,即将来袭,这一次,将是全民性的,现象级。

    PS:文中埋有两颗重磅彩蛋,送给用心阅读的朋友。


    01 引子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这一波科幻热潮会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它与之前的中国科幻,有什么区别。

    此时,我看到角落里有一个人,他满眼不屑地盯着我说:中国以前有科幻么?那些,不过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玄幻,而已。

    好吧,话虽犀利,但这答案,我无力反驳。

    《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江湖人称“大刘”。有人说,大刘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的水平,一举推向了世界高度。大刘的代表作是《三体》,2015年获雨果奖(堪比科幻界的诺贝尔奖)。

    2016年,中国的另一部小说《北京折叠》,再次拿下雨果奖, 作者叫郝景芳。

    自此,国人科幻意识觉醒。

    本文提到的几本书籍

    整体而言,无论是大刘的《三体》、《流浪地球》、《时间移民》抑或别的,以及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弦歌》等科幻作品,其共性是:它们全部基于物理、数学、计算机、经济学、哲学等科技与人文专业的常识,逻辑自洽,并且冷静地令人发指,似乎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说人话就是:他们是专业的,他们玩的是硬科幻,不会出现手撕鬼子这类侮辱观众智商的奇观。

    02 点燃

    为什么我说这一波的科幻热,将会是全民性的?

    不管有没有看过《三体》,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三体》,大刘拿了雨果奖之后,《三体》就从科幻粉丝群体这个小圈子,迅速转向了大众群体。

    但是我们要知道,《三体》第一部是2006年出版的,第二部是2008年,第三部是2010年,而获雨果奖是在2015年。

    《流浪地球》更是早在2000年就已经发表了。

    外国人认可了,国人才认可,是这个理?还是说,大刘请错了经纪人?(他那会儿有经纪人么?)

    答案是,都不是。

    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稍后再聊,单就点燃大众兴趣这一点来说,雨果奖确实是导火索。

    还有一件勾人的事情,就是电影《三体》的跳票,从2015年一直跳到现在,而且看样子,此跳绵绵无绝期了。

    据说,《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只卖了区区10万块,电影从开拍到杀青只用了半年,虽然有张静初、冯绍峰、唐嫣这样的大V加盟,以及号称2个亿的投资,但终究没了下文。有网友说,别说2亿人民币,以《三体》的场景和体量,即使放到好莱坞,给导演2亿美金也不够他烧的。好吧,我力挺该网友。

    所有这一切,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03 爆发

    好在,由导演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踏踏实实地做出来了,据说口碑炸裂,大家春节不妨到影院一睹为快。

    从小说获雨果奖,到电影《流浪地球》,我们一直在苦苦等待电影版的《三体》。

    据说,连高晓松都失去了耐心,表示要整合自己的资源,联合好莱坞,把《三体》给拍出来。

    晓松哥,好样的,just do it ,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影版《三体》,就全靠你了。

    我的直觉告诉我,《流浪地球》现在不是在风口浪尖上,而是在风口上。

    大刘种下了一颗种子;郝景芳让它发了芽;而郭帆,将会是那个炮手,直接将它引爆。

    众望所归之下,《流浪地球》不火都难。

    【彩蛋一】我的三体-罗辑传(点击链接,送你去bilibili观看视频)

    如果你对影版的《三体》望穿秋水,不妨先看看民间大神“神游八方”领衔制作的《我的三体-罗辑传》,视频忠于原著,非常不错。前几集采用“我的世界”的引擎制作,画面略显粗糙,后面全部改用更专业的软件制作,画面精致了很多,不过自始至终,人物形象一直延续“我的世界”的风格。目前只制作了两季,第三季据说要到今年10月份了。不过据神游八方微博透露,今年《章北海传》会先于《罗辑传》第三季上线,三体迷们可以期待一下。

    我的三体-罗辑传

    04 背后

    2019年1月份,电影《流浪地球》的宣传,铺天盖地,我身边很多人都在讨论。

    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国产影视剧的又一个突破。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这些年我们的影视剧作品的里程碑事件。

    以前我们彻夜追美剧、韩剧、日剧,我们一直diss国人拍不出好电视剧,结果《琅琊榜》来了;

    以前我们天天吐槽国产动作片是五毛特效,结果《红海行动》来了、《战狼》来了;

    以前总认为国产纪录片生硬无趣,结果《舌尖上的中国》来了;

    ……

    仔细想一想,所有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都是近十年内的事情。

    为什么是近十年?为什么以前没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宏观:大国崛起

    2018年底,中国专门召开了一场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

    我们用了四十年时间,把国家建设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从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左右开始,我们的经济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为什么要转型?看三张图:

    GDP总量(2008-2018)

    近十年,我们的GDP总量,从32万亿,增长到了90万亿,翻了3倍。

    人均GDP(2008-2018)

    近十年,即使是为人诟病的人均GDP,从24000,增长到了64000,也翻了近3倍。

    三大产业GDP贡献占比(2008-2018)

    近十年,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变化:一升(服务业),一降(工业),一平(农业)。

    我们知道,包括科幻片在内的影视产业,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无疑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服务业为什么在近十年异军突起?

    根本原因如前两张图所示,国家富了,国民也相当程度地跟着富了。

    当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各行各业都会沿着全球产业链上移,这种升级,西方发达国家,东方的日本、韩国,都曾经发生过,必经之路。

    跟打网游一样,刚从新手村出来,给你一把桃木剑你也开心;但是升到一定级别之后,随着装备日渐增多,技能日渐娴熟,用桃木剑刷小怪显然就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了,组队下副本打BOSS爆极品装备的成就感,才是吸引你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在消费端,很多以前无暇关注或者不care的,现在开始有钱有闲有心了;以前只关注物质满足,现在则追求精神富足;即使是最基础的食物,以前只追求吃饱就行,现在则讲究要营养均衡,还要讲究用餐环境,讲究仪式感;就连吃饭的人,以前叫食客(吃货),现在也改叫美食家了。

    这一切,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进化的结果,处于这个阶段,自然会有这样的需求,也自然会有相应的供给。

    (二)微观:个体觉醒

    宏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富足和稳定的大环境,当社会整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体的种子自然会开始萌芽。

    所谓个体觉醒,就是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认真的问自己,开不开心,幸不幸福,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人开始向内挖掘的时候,精神世界就会丰满起来,而疑惑和孤独感也会随之增多。为解惑,人自然会开始学习和思考,而思考的终极形态就是反思。

    郝景芳在她的《孤独深处》的前言中写道: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我一开始说,这一波的科幻小说,冷静的让人发指,指的就是这种反思的孤独感。这是一种个体基于科学、基于哲学、基于理性,对于人类命运和个体价值的终极思考。

    这种思考的出现,植根于前面宏观大环境进化所致的阶段。

    这种思考覆盖的人群之广,同样基于这个发展阶段。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一波的科幻热,一定是全民性的。

    当然,全民性的,不止是科幻,还有其他,那是另外的话题,本文不展开。

    【彩蛋二】宇宙引擎space engine(点击链接,直接送你去官网)

    战斗民族除了强悍的性格,还有强悍的数学和软件,这款宇宙模拟器就是他们制作的一款免费软件,既可以在你的电脑上查看已知的宇宙,更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想象中的星球。软件非常强大,给大家截几张我在里面找到的三体照片。

    软件界面 三颗恒星 一颗恒星带有的行星

    05 启示

    我想,我应该把当代科幻这种趋势的来由表达清楚了。

    不过,只说现象和背后的原因,并不够,这只是硬币的A面;尝试阐释B面,即它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才是圆满之作。

    在说启示之前,先说我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

    科幻电影《降临》的原著叫《你一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美籍华人,特德姜。他一共只有8部作品,结果捧回了四个雨果奖、四个星云奖,他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软件行业。

    无独有偶,郝景芳本科、研究生时读的是物理,博士阶段却换专业拿下了经济学博士。

    更不要提我们的大刘,在大学学的是水电工程,而在单位是一个计算机工程师。

    似乎,科幻谁都能写,唯独没有文字相关专业的人。

    如此看来,跨界与专业素养,是成为一名科幻作家的基本要求。

    其实,这是表象。跨界,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更多维度以及关联度;专业,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复杂度。如此,方能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有一则故事:一个人跟孔子的弟子理论,坚持声称一年只有三季。孔子知道后,告诉自己的弟子,一年确实只有三季,弟子不解。待那人离开后,孔子说,你没看出来那人是蚂蚱的化身吗?他从没有见过冬天的。

    如果不想做蚂蚱人而不自知,唯有不停的读书和思考。

    我们在未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努力奋斗之外,更取决于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分析与预测。

    比如就业,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今天的市场供需来判断,是学计算机好,还是学会计好。消灭马车的,从来不是更快的马,而是汽车。《三体》降维攻击的例子,更是把“我消灭你,跟你有什么关系”,表达到了极致。

    OK,如此的宏观,如此的微观,如此的B面,我的最终目标是想落到教育与学习上。

    无论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还是自我教育,我们都应该秉持一个客观、全面的教育理念,换个说法,就是要重视通识教育。

    文科、理科的分法并不科学,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分成文科世界和理科世界,而是一个整体。过早的分科容易造成偏科和偏颇,并不利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孩子。分科,完全可以放到本科后半段以及研究生阶段不迟。至于成年人嘛,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最后,回到标题的问题: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幻?我的答案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尊重科技人文基础的想象力之作。而这样的科幻,唯有通识背景底蕴深厚的人才能创作出来。


    或许你还喜欢:

    1.速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 这个冬天有多冷

    3. 华为的反击

    4. 一块屏幕的梦想

    5. 人设 | 咪蒙

    6. 如果有一天癌症不幸降临,我们该如何面对?

    7.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我们应该了解的事情

    8. 不要低估自己,相对论没你想的那般天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fm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