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龙母村的故事(17),俺们村的徐霞客

龙母村的故事(17),俺们村的徐霞客

作者: 孟懿 | 来源:发表于2018-10-08 21:06 被阅读0次

    小明,48岁,辽师大毕业,我的师弟,丹东某初中政治教师,却在农村住了一辈子。小明以前在三股流村住的时侯,家里养了三四十只羊,十多年前搬到龙母村,旧房卖二万五,新房需五万,还得借钱,我很吃惊,养这么多羊,不挣钱?

    小明给我解释一番,我不太明白,但能理解,大体就是:养殖业,不能看肉的市场价,得看成本,除去成本,利润极低,想挣钱的话,必须得有规模,种植业也是如此。可中国人多地少,想形成规模,谈何容易?另外,还有旱灾、水灾、瘟疫等等,所以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城里人下乡务农,一定要万分小心,如果农业挣钱,不会有几亿农民进城打工,中国农民在谋生方式上,极具智慧,这是几千年饥饿和死亡为代价的智慧,不可小看,农村有得钱赚,还能轮到城里人?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们挣?这些年,我劝阻了不少城里人务农的冲动,引以为豪,积阴德的事情。

    二十多年来,我与小明相聚不多,相知极深,我们都属于奇葩等级的。小明刚毕业时,和我一个单位,第一个月开饷,那时候还是领现金,第二天就兴冲冲坐火车登泰山去了,秦始皇也是刚登基就去巡视泰山。我靠!还有这么干的?算你狠,我喜欢!我一生任性,天马行空,特立独行,遇到小明,拱手相让。小明的财政预算结算很简单:半年工资,一次寒暑假,全部出游化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有一次,我问小明:“工作这么多年,是不是一分钱没攒下?”他不以为然,回道:“退休时,还有住房公积金20来万。”这钱也算攒钱?服了,太服了。

    小明对出游的疯狂,在丹东市能排第二位。第一位我也认识,丹东八中的孙老师,也是教政治的,唉!只有教政治的才能干出这事儿,搞政治的不会。孙老师一生爱出游,退休的时候,中国开始兴起了出国游,老先生从未出过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把房子卖了,就近东南亚逛个遍,睦邻友好,钱花光了,还有欧美没去过,讲了一辈子万恶的帝国主义,不去亲身体验怎行?于是,跑到八中财务处,要求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成为丹东教育界的经典段子。

    小明长得白净儒雅,又是居住龙母村的唯一未婚大学生,本来是不愁婚嫁的,但是,他这个烧钱的爱好,谁敢跟他?所以,至今未婚,小明也乐在其中,小明从不隐讳他的独身主义,有一次,办公室同事们议论起他的婚姻,小明哈哈大笑道:“你们那些家庭,只是苟合而已,有谁拍着胸脯说:我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

    全办公室鸦雀无声。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快乐就好!比如,网上有很多农村贫困孩子的视频和照片,在我看来,制作者的虚伪与矫惜,大于同情心,子非鱼,焉知鱼就不快乐呢?那些孩子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无公害食物,上山打鸟,下河捞鱼,没有分数名次的压力,没有补习班的辛苦,没有嫌贫爱富的比较,人家快乐着呢!那些制作者也无非是小中产阶层而已,他们的衣食住行,和马云比,也是惨不忍睹的!

    小明的出游,随意性很强,遇到喜欢的景点,他会好吃没够,没完没了,黄山去过5次,西双版纳去过8次。小明登黄山,不光是走主干路,偏僻小路也钻,见到了很多奇人奇事奇景。在西双版纳,小明乐不思蜀了,溶进了当地文化中去了。我笑着对小明说:“你干脆找个傣族姑娘,定居得了。”

    旁人不理解小明,我懂他。小明半生,活成了唯一性,和小明唠嗑,总有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所以,小明的课,极受学生欢迎。丹东的初高中教师,我太了解了,高中教师假期上课,有钱无时间,初中主课教师,假期补课,也是有钱没时间,初中小课教师,有时间没钱。只有小明,无家室所累,有钱有时间,所以,他是唯一的,物以稀为贵。

    有一次,我和小明喝酒,我说:“小明呀,辽师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毕业生,还在学校工作的,还是中级职称的,恐怕全辽宁省,只有咱俩!”我俩相视大笑,没有丝毫的沮丧,有着抢银行得手后的爽快,想想评职称的外语、论文、计算机这些破事儿,头痛,还是纵情山水去吧!

    我一到龙母村工作,就匆匆相约小明。我孩子还在留学,我的周游全国计划先放在3000年。我约小明,逛遍龙母村的大好河山,龙母村有特色,大山沟几十条,又套着众多的小山沟,到底有多少条山沟?老村民竟然都说不清楚。然后,我们再去逛邻近的几个村,权当出国旅游了。

    我很羡慕小明,他已实现了我的梦想:

    踏遍青山人未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母村的故事(17),俺们村的徐霞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fs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