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随记
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二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二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作者: 花伴暖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3:07 被阅读21次

    今天继续《大国大城》第二章的重点知识分享。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教授以“为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之座右铭。

    这本书是9月22日连岳推荐的,说这是一本讲述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当时正好看了《理性乐观派》,同样的市场经济观念驱使我买了这本书。

    一目录-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欧洲正经历大考

    2.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大国的难题

    4.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自由移民的意义

    3.空间的力量:3M与3D

    4.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城市化“立法”

    2.世界不是平的

    3.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继续来看第二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关键词:集聚  效率 平衡  自有移民 要素流动

    知识点一: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发达国家为什么在空间上更聚集?

    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这些产业更加集聚在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

    而在欠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中农业的比重更高,而农业的主要投入品是土地,天然是分散分布的,这样的国家,人口当然分散程度更高。

    2.中国经济集聚过度的论断毫无数据支持。

    一个国家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带来的好处和集聚带来的坏处相权衡决定的。集聚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诸如犯罪、污染和拥堵等坏处。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体现出来以后,集聚的水平就会相应的稳定下来,而稳定的重要调节变量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工资等生产要素上。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集聚的速度会放缓,但集聚的程度不会下降。

    3.集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失衡是误解。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

    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最直观的就是收入的均等化。而这里的收入不是指收入总量,而是指扣除各项成本后的实际收入。

    区域经济学的精髓: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因此,对于经济增长和地区平衡来讲,真正有意义的是地区间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缩减到最小,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差距的缩小。


    知识点二:

    自由移民的意义

    自由移民的意义在于,他能保障一国居民最大化自己收入的权利,让人民到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生活。

    自由移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只有自由移民才是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

    农业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农业生产的效率受到资源也就是土地的限制。土地的数量和土地的产出增长都是有极限的。而土地是不变量,农民是可变量,只有减少农民人口,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只有当劳动力自由流动起来,不同地区间才能形成相互的分工和合作,有的地方造汽车,有的地方搞旅游,有的地方搞农业,地区间形成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保持国家统一和市场整合的最有效途径。

    而且,在劳动力自由流动基础上的“用脚投票”机制可以对地方政府的低效率形成有效的约束。


    知识点三:

    空间的力量:3M与3D

    3M:crime 、time、grime ,即 犯罪、拥挤、污染

    (3M是城市发展的成本)

    3D:density、distance、division ,即 密度、距离、分割

    (3D对应:城市问题、区域问题和国家问题)

    城市发展的策略就是应该不断的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改进降低“3M”,释放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

    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间的距离,降低贸易成本。

    只有通过发展城市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而剩下的农民则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才能提高收入。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收敛有两个政策:

    一、动钱,即把资本移向劳动;

    二、动人,即把劳动移向资本。

    目前,中西部大部分产业转移是行政推动和扭曲市场的结果,投资大、产出低、负债重,所以才会出现大量产业园区长满草的情况。

    人力资本外部性: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还能够向周围的高技能劳动力学习,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提高自己。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经济学里缺资本和不缺资本的标准是谁的投资回报高,而不是谁的资本数量少。因此,中西部虽然却资本,但是大量资本去了东部沿海地区。

    城市有病,政府去治病就行了;交通拥堵,你去发展地铁;环境污染,你改变产业结构;犯罪率提高,你促进社会和谐。

    不能说城市病了,就把城市人口规模管住,这样会使城市没有了经济增长,因此也没有竞争力了。

    从区域发展政策角度讲,帮助中国内地发展,未来有两个措施:一个措施是在内地修建公路、铁路,把有竞争力的产品运出来;另一个措施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机场,把需要旅游的人运进去。


    感想:

    这一个章的题目看起来完全是矛盾的,一开始我也很难理解。在传统观念里认为,集聚只会让城市问题更严重,贫富差距会更加严重。

    但是看完陆教授的分析,真的是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正好今天下午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考察,遥远的深山脚下有几户人家,其实也已经是空心村了,地理位置极其差,生活条件更差。进一趟城自己有车还要开2个小时,翻山越岭。

    如果是没有私家车、没有柏油路的情况,可以想象走出大山是何等艰难。我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个没几户人家的小村整体搬迁到地理位置更好的山上或其他地方呢。

    现在看来多半是因为户籍制度和土地的限制吧,如果像美国那样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接受医疗和教育,山里的几户人家完全可以在山上的村子里买或者盖一座房子,也可以有土地种庄稼。

    结果就是政府花了不少钱修了很长一条盘山公路,开车都要提心吊胆。抛开农民们不愿意离开故土这个原因,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政府修路的钱完全够给他们搬迁和安置了,这条公路的利用率实在是太低了。

    也许只是很粗浅的分析,但是这确实解释了很多中国农民持续贫困和艰难的问题。

    这一点倒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藏区做的很好。藏区很多地方政府都盖了安置房,想让分散的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但是这不符合人家藏民的天性,很多安置房和区域都是空的,并没有人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胡言简语:你是我第一个关注的人,只因为陆铭。偶然听了他的一次论坛讨论,便倾心于他。儒雅,渊博。
        花伴暖:@胡言慎语 哈哈 ,谢谢。我买了他的书,还买了他喜马拉雅的课程,收获很大。确实是个魅力的学者。:smile: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大国大城》第二章: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f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