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大国大城》第五章的重点知识分享。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教授以“为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之座右铭。
这本书是9月22日连岳推荐的,说这是一本讲述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当时正好看了《理性乐观派》,同样的市场经济观念驱使我买了这本书。
-目录-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大城市的生机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歧视的原则
3.户籍制约了消费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第五章:大城市不死
关键词: 规模经济 人口密度 工资 包容性就业 技能互补。
当代城市经济学要说明的两个重要的道理:一方面,城市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累积,特别是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的途径,而在这个人层面最终将体现为生产力和收入提高。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
大城市发展对于已婚的专业人才是个优选。最新研究发现,夫妻双方的就业,的确是大城市更能够吸引专业人才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一:
大城市的生机
什么是高房价?什么是城市病?给定土地和住房的数量,给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高房价和城市病就是消费者维护的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房价就好比是获得便利性的入场券。
线下和线上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人越有钱越会购买“体验”,吃饭穿衣的需求都会趋于饱和,而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不断提高的。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永远不要忘记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
知识点二: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不互相排斥,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大城市发展为基础,并受其辐射功能带动,如果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结果是小城市也发展不好。
由于对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认识不足,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一直偏向于控制,城市化进程和限制大人口大城市人口规模。
中国城市服务业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最为常见的解释是两个:其一,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资本使用成本,鼓励了投资,相应的使用资本更多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其中的重工业部门)增长迅速,排挤了使用资本较少的服务业的增长;另一个因素是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的比重持续走低,这已成为制约老百姓收入增长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三:
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为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
低密度和宽马路的模式,始于开车,不是走路,这就导致马路两边的行人达不到服务业所需的进门人口。
低密度导致服务业供给不足,进一步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需要更多的开车去消费服务业,造成低密度社区与市中心的通行压力,加剧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另一方面,低密度的社区本身,则成了“睡城”,晚上黑乎乎的。
知识点四: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性(消费型)服务业。
产业升级了就不许,不就不需要低端劳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一个城市的活力恰恰在于它的低端服务业,真实的情况是,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
第一个原因,劳动分工;第二个原因是人力资本外部性;第三个原因,消费的外部性。
知识点五: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城市扩张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拥挤和污染,但是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
在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这件事上,中国并不孤单。看看印度吧,这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也采取措施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政府控制的产业往中小城市搬,结果呢?大城市还是在发展,只是他们的大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大量是信息技术等产业,这些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不强。结果就是,印度成了“两个印度”,城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创造就业的功能,而落后的农村没有分享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果。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它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总之,大城市的活力,根本上来源于人性。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孤独的。
感想:
宽马路和窄马路的对比分析深有同感。小时候,虽然都是窄马路,但是两边小商铺林立,很热闹便利,邻里之间的相处是有温度的。
反观后来很多新区的宽马路,两边的商铺则显得很冷清,几乎无人愿意驻足,也没人愿意进去购物,小商铺的生意就相对差很多。
作为人,我们也愿意逛那种小店邻里的街巷,如果两边还有咖啡馆等店铺,就更好了。但是看看宽大马路两边的商铺吧,多少显得严肃而清高,少了温暖的底色。
窄马路对于交通拥堵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样,除了大的动脉血管,还有很多毛细血管也在输血,才能保证身体机能的顺畅。否则毛细血管都堵了,坏了,自然就增加了血液的压力,容易发生脑出血或者心脏病。
之前看到给北京治理交通拥堵开的方子,其中有一个就是拆掉大院、小区之间的围墙,把封闭式小区变成开发放式小区,充分发挥小区内道路的作用。当然会面临很多物业管理、停车、绿化、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研究好方案,也比大家都堵在路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