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屏了。
有认同的,有反对的,总之朋友圈、微信群中都在讨论,慢慢的负能量一夜之间从北京蔓延全国,以至于有些在远方的朋友都说:“你们北京人,每年都矫情一次。”
此文不多点评了,一篇技巧型爆文写法,调动大家情绪,看似很多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又天然的把“北京人”和“外地人”对立,这种“别有用心”的设置就会引发疯狂的转发、评论,也会一群大V反驳、吐槽,之后火爆……
不知道作者的身边如何,我是2002年来到北京,那时还只是公司的小策划,身边很多北京人,相处起来也十分融洽,2007年我出版了一本书《留在北京》,采访了20位留在北京的北漂人的故事,这是来北京5年后,我着手写的一部书,采访中每个人的故事都对我有很多触动,他们或因为爱情、或因为学业、或因为事业……选择留在北京。
北京人真的没有人情味吗?
我爱人的闺蜜,我的合伙人,还有很多我的同事、学生,都是北京人,也遇到很多北京老年人,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一群朋友、家人在帮助,这里面也有北京人。
人情淡薄和聚会貌似不是一个概念吧,为何在我看见的人群里却十分的紧密呢。
我的一个合伙人常跟我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看看他介绍给我的那些北京朋友们,各个都很热情,也常常能在一起谈工作、谈生活,甚至一起自驾旅行。
想来这就是圈子,就好比有人说为什么我打开某新闻客户端总是垃圾信息呢?真是不好意思,因为根据你的兴趣给你推荐的内容,我的就和你不一样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及时清空一下缓存,提升一下能力,换个生活方式,或许会好点。
你觉得呢?
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
这种下定义的方式,有点让人厌烦,你扣一个帽子说这是外地人的北京,那自然挑起北京人的不满。这种文章价值在哪里呢?激化社会情绪,引发社会严重负能量。
早上,有人在群里说,那些坚持留下来的外地人,很多都已经成功了。是的,在我曾经采访的人里,很多人已经遇到更好的自己,比如潇彧,现在已经国内知名的电商专家,还有一位当时隐去名字的朋友,也是一家金融机构的高管。当然那本书中有几个人目前已经离开北京了,人生就是这样,每个阶段都会在不同的地方留下记忆,北京会成为他们最重要记忆的一部分。
北京不属于任何人,但又跟很多人有关,你说那些有五套房的北京人,你说那些没有房的外地人,这种冲突式的对比唯一的“价值”就是引发不满、抱怨,其他有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那些一无所有的外地人来到北京,可以创造财富,可以经营一家独角兽公司,公司里也有很多北京员工,如果他们从来北京那一刻抱着“嫉恶如仇”的恨,是没有办法发现这里的美好。
我来北京时,一无所有,现在有家庭,有孩子,有朋友,这就是和北京的连接。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留在北京」
选择留在北京的人,与事业、学业、情感这几方面是离不开的。
1、学业
自然因为北大、清华等这些学府的吸引力,让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入,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也与这个城市产生了交际。
2、事业
不论是找工作,还是创业,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都有头部资源支持,BAT所在地,众多投资机构所在地,高校集中,等等优势加在一起,造就了工作圈不得不在这个地方。
3、情感
这个不仅仅是爱情婚姻,包括友情,还有对城市的情感记忆都成为很多人留在北京的原因。当然有些人后来离开了,丈夫被派到了南方,在家庭这个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离开北京。
其实,当我们思考为什么「留在北京」时,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关系”!
你与这个城市的人的关系:有合作伙伴、有同事、有朋友、有爱人、有家人、有师长……
你与这个城市的物的关系:有你喜欢的餐厅、有公园、有戏剧、有曾经和爱人去过电影院……
可能这个城市在发展中,会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会引起各种吐槽,你可以恨北京,你可以爱北京,但是你最终选择了「留在北京」。
如果,在这里,就珍惜TA。
这里有你不舍的“关系”。
你真的假装在生活吗?
魏家东,品牌营销专家,《数字营销战役》、《借势》作者,WeMedia成员,2014年度最佳自媒体人,2015年度自媒体三剑客,2015凤凰一点年度最佳自媒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授课导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