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朱由检,死后没有得到哀,献,炀等谥号,得了一个思,是有很大深意的。
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听说特别勤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倒霉……
他和哥哥朱由校关系特别好,哥哥没有子嗣,他16岁就登基为王,诛杀魏忠贤,宦官祸害之风随之清朗。那么他哥哥是有多糊涂才要用文化水平底下,道德底线败坏的宦官来治理国家呢?也不尽然,大明王朝在经历了内阁和权臣后,必然陷入了党争,没有了宦官,最后的近20年,中枢换了50人,有能力没有政治洞察力的杀,如袁崇焕;有能力但背锅的杀,如陈新甲;没能力捣乱的也杀,如周延儒……党争就是党同伐异,如果皇帝能力和气度俱佳,尚可左右逢源,否则不停试错注定结局连个陪你上吊的人也没有。
打仗打的是钱粮,农民军几次山穷水尽,都能马上卷土重来,靠的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打土豪分田地,杀几个王爷开仓放粮,在陕西河南打游击,赢了扩张,输了投降,过两天再叛。这种毫无廉耻信义的降叛游击战法就是农民军赖以生存的法则。反观官军,打得好就被调去辽东,不一定打得过皇太极,三边总督,五镇总督走马灯似的换,谁也当不成嫡系,不如和农民军打打停停,每年多用些朝廷银两算了。
老百姓可就苦了,连年水旱地震,辽饷,剿饷巧立名目,藩王小吏层层盘剥,朱由检只能杀头目,却理不清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在讨和抚之间左右摇摆,不断自我否定……
辽东战局也是如此,萨尔浒一战,明大将战死无数,但不至于无将可用。熊廷弼初到辽东,用朝廷的钱巩固预备队思路正确。但朝政变幻,袁应泰王化贞等文人掌权,急功冒进,轻信小人,等熊老二次复起,辽东预备队已经被打光了。
后来辽人守辽土,孙承宗在安排一些钉子在上面,如毛文龙孔有德,加上祖大寿,吴襄等一批将才登场,局面已经相当不错了。何况这时辽饷已经从万历末的500万每年降到330万每年,只要不折腾,耗也能把女真耗死。
再后来就是崇祯大哥表演开始了,先杀毛文龙,几十年建立的东江防御毁于一旦,毛党(孔有德,毛承禄,耿仲明)受不了朝廷派来的新任管理者挑唆内斗,最终全反了。
辽人守辽东也没能坚持住,大凌河之战,祖大寿杀何可纲,先降后跑,吴襄救援团灭,朝廷已经知道祖不可靠,早晚降清,却不敢处罚,还想着戴罪立功,这是无能。
体制内成长的一群人如祖大寿,吴三桂这些人,他们待价而沽,反正两边不会不给他们出路;夹在中间想要利用这种差异做文章的,大多身败名裂,比如毛文龙、袁崇焕和刘兴治;少数忠诚于职责的,战死沙场,如曹变蛟、沈世奎、黄得功,反倒是求仁得仁了。
还有很多想写,留点以后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