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又恰逢谷雨节气,阳光明媚。上午在家搞卫生,下午得闲,就邀同事一起到北高峰走走。
梅城的名胜古迹算得上建德之最,以前却很少探访。自从为学校编了校本教材——《触摸严州文化》一书之后,我对梅城的古迹平添了一份兴致。相传,北峰塔与江对岸的南峰塔均建于隋唐,今存者,为明代进士俞夔于嘉靖年间集资重修。又据《严州图经》记载,北峰塔东头有圆通庵,又称高峰院,是唐代善导和尚少康大师的道场院,传说里面有灵感观音像,遇早祷雨有应。北峰塔东侧不远处,还有两口井,叫“碧波双井”,据传一井通新安江,井水清澈,一井通兰江,井水浑黄。这些古迹都是以前登塔时所不知的。想来这些古迹虽早已荒废,但应该有迹可循。
很快来到山脚,发现这里多了两幢三层楼房,上书“长寿院”。门前有几个老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还有的戴着眼镜看报纸。走过长寿院,在上山的当口立着两块石碑,都写着“北峰塔”三个字。一块是九零年立的,一块是零壹年立的。
山不高,但台阶很陡。走到一半,有亭可以休息。记得上次来的时候,半山亭已是一堆倾圮的青石堆。如今这亭已改名任意亭。亭边有碑记,是11年建的。碑文大致讲了八十年代末,一些社会热心人士发出修缮古塔的建议,然后由政府出面,用社会募捐的钱款修缮古塔和这座半山亭。后半山亭在一次飓风中倒塌。若干年后有建业化工老总捐资修建的。在亭边稍事休息,我们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塔底的平台,据传这就是方腊点将台。《水浒传》中有宋江为征讨方腊大战乌龙岭的情节,而北高峰就是乌龙山的余脉。遥想方腊当年,带着近百万义军,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威震东南,是何等的英武。在平台仰望峰顶的北峰塔,只见塔与山尖浑然一体,有一股雄视天下的高尊,不愧其“天工削出玉芙蓉,榜作严陵第一峰”的赞语。北峰塔为六角形楼阁式砖砌,通高八丈,外观七级,内分六层,中有盘登之阶。在塔的底层,我们发现地面的青石砖有撬动过的痕迹,莫非是哪个财迷想从这里挖些财宝回去。塔的内壁,上下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到此一游的名字。上到塔的顶层,风光无限。东面是富春江源头,三都大桥横跨南北;西望,靠山面水的整个梅城尽收眼底;南望,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汇聚,与南峰塔遥遥相对;北望是巍巍乌龙山像一面屏风放在眼前。
下得塔来,往东有石砌古道,下山约百余步,就能看到东南角有一个新辟的约两百来平的平台,这就是原来圆通庵的旧址。上面的大小树木均被放倒,荆棘丛已被烧成灰烬。里面有几个石墩和一些青砖,还有一块雕刻着龙的石板,可惜已经断裂。据同行的这位老同事介绍,这里是玉泉寺过来的一位和尚开辟出来的,他准备在这里搭建一个简易的庙宇,以待政府或社会热心人士来扩建。这位和尚就住在东北角的“碧波双井”旁的简易草棚里。我们就顺着古道往北走,果然看到了和尚住的草棚,和尚却不在。草棚旁边有两口井被树枝条盖住。同事告诉我,这就是碧波双井。走近看,井水清澈,并无传说中的青黄之分。我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沿小路往东走,很快回到了来时经过的平台。
下山的路上,同事感慨这样一座有故事有景观的古塔,竟荒芜于此,颇为可惜,我却觉得这样挺好,一旦成为旅游胜地,必然人山人海,哪得有这等清闲的午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