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高质量的输出,比起低质量日更流水账要好很多。
但看见好多简友们坚持日更,又说从中收获丰厚,我勉为其难地说服自己去坚持日更挑战。以下真是我为了日更打卡而努力写的文,我很想自罚。
很多我自认为好的作品一直在私密文章中保存着,每天也会绞尽脑汁地搜集一些素材,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提笔后,总是开了个好头,却写不出个完美的结局,半成品就晾着了。我又很容易原谅了自己,慢慢来,可能输入地不是很多,专业知识也很少。但一想如果连日更都不坚持,日后怎么会厚积薄发?
如果这是一个完美的暑假,我会坐在书桌前,摊开厚厚的笔记本,认真地构思一些语句,沉浸在文字和音乐中,一天就那么开心地过去了。
然而现在的状态是,每天想着日更,完全影响了工作状态。而一旦某个思绪占据了大脑,尽管做着手头的工作,还是情不自禁地走神,又盼望着马上下班……
每个码字后的晚上,思绪如海浪一样翻腾而来,我不得不把自己置身于悲伤的故事中,又不得不完全超脱出来,理智地去评价它。又不禁去想某个凄凉的环境,旧情,旧景,究竟是怎样的遭遇塑造了他们的性格?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我不得不关掉大脑的闸门,却又担心这些思路走了便不再回来。算了,不管了,努力进入梦乡……
或许喜欢文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吧。
《三体2》中主人公罗辑为了构思一个五万字的小说,想象出一个完美的情人。他首先想象她的容貌,然后为她设计衣着,所处环境和周围的人,最后把她放入这个环境中让她说话和活动。但他发现这事很快就索然无味了。
后来罗辑去想象她整个的生命,抛开自己要写的内容,她便拥有了生命。生命是永恒的,而文字描述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当然,我这样的写作小白,远远没有达到作家的程度。但这种投入和专注不失为进步必要的因素。
曾经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全文冷静和理智的表达风格,让我瞬间爱上了这样的写作风格。
书中内容也透露了毛姆的写作观。毛姆具有些许苦行主义的倾向,每周都会用严苛的方式训练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而从小读过了晦涩的书籍,就不再觉得什么书是难懂的。一本书经过作者绞尽脑汁地思考后表达出来,如何在多如牛角的书籍中崭露头角?众口难调,易调的是自己的心态。写文章的人应该从创作的乐趣,解除纷扰烦乱的文思中寻求成就感,而不在乎自己作品的毁誉成败。
写到这里,我已经相信日更的作用了。它成功地调动起了我的大脑,也绞尽脑汁地去为我寻找了素材。
但我认为,输入和输出必然是要持平的。如果这段时间忙了累了,可以停下笔,却不要停下阅读。而在闲暇时间,还是要逼着自己动笔,一旦开笔,所有的脑细胞都会开动为你服务。
祝愿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不要辜负自己的热爱。(⑉°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