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高三学生党复习白热化阶段,父母们使出浑身解数给自己孩子减压。
有个妈妈看着孩子期终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于是问孩子:"儿子,你有压力吗?"
儿子沉闷地回答说,没压力啊。
妈妈回应说,不用有压力,你考多少都行,反正有学上。
沟通之开放式及封闭式问题
这位妈妈和儿子的聊天方式,往往在第一集没开始就草草结束了。
我们在开始谈话时,提个问题让对方回答,这是很自然的开篇方式。
可是,当我们问对方"有压力吗?"
对方的回答只能限定在"有"或者"没有",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尊管理,孩子考试没考好,还得当面承认自己"有压力",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面子上过不去啊,所以,他只会选择说"没压力"。谈话于是就草草结束了。
当然,也有孩子会诚实地回答"有点压力"。然后,妈妈赶紧安慰说,不用有压力啊。孩子的感觉是我明明有压力啊,又徒增一份焦虑疑惑而已,亲子谈话会在孩子莫名的愤愤不平中结束了。
那么,"有压力吗?"这个问题就是封闭式问题,对方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其实,父母们潜意识里在内心里已经预设了答案,聪明且有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故意按照父母意愿相反的方向回应,也是有的。
我们也可以换种方式问:"儿子,这次考试感觉怎么样?"
这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情况都会有个描述。
譬如,有些孩子可能会回答:"不好。"
父母接着可以问:"具体有哪些不好呢?"
孩子回应,这次数学考砸了。
父母可以继续问:"是全班同学还是你自己啊?具体体现在一卷还是二卷呢?"
……
开放式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和孩子的谈话演成连续剧。
下面是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小辨析:
封闭式:所以和你老师的对话真的让你很生气?
开放式:你能告诉我更多和老师谈话的感受吗?
封闭式:你为什么哭?
开放式:你能告诉我更多你现在的感受吗?
你跟随的是孩子的思维主线,还是坚持自己的思维主线?
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但依然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同时对部分同学的学习状态更加不满,认为同学们下课后打打闹闹轻轻松松的样子根本不像是高三生。
这个孩子感慨到,若是自己初中时,多努力一点就好了,当时若考上更好的一所高中,就不会呆在这么烦心的学习氛围了。
孩子的妈妈内心里一直很认可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孩子的成绩位列级部前几名,表现已经很棒了,因此立即安慰他说,比你高两届的表哥,和你一所高中,他有几个同学在那所高中,当时入学成绩都比你表哥高,结果高考成绩还不如你表哥好呢,所以那所学校也好不到哪里去。再说,你这所学校的老师多负责任啊,我认为,一个人能力可以培养,责任是很难培养的,你们遇见负责任的老师这样的选择是对的,在我心里,无论你高考考多少,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
压力沟通,要因人而已。
妈妈的话听起来挺有道理无懈可击,孩子若有所思,不置可否。细思起来,妈妈更多的是对孩子当下状态的认可,而对孩子内心里那股不服输、长效的持续的发展动机,这股宝贵的力量却因为妈妈怕孩子有受挫心而被善意地忽略了。
我问孩子,你是不是认为,到了一个更加优秀的团队当中,你遇强则强,可以挖掘自己更多的潜力?
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光彩,点头说是的,愿意到一个竞争氛围更加浓厚的班里。
我说,每个学生都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追求很好啊。我相信,依你的资质,到了更加优秀的班级,定能把你的潜力发挥更好。不过,我们既然无法走回头路,有这些想法徒然消耗精力,莫不如想想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之下,咱们有哪些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每个孩子不仅需要妈妈的赏识,更需要持续成长的支持。比起满足于"当下",致力发展于"未来"更是那些成绩优秀孩子的内驱力。
成绩好或者不好的高三学子们,都需要减压。成绩好的孩子,心里惶惶然,就担心一起努力的同学赶超了自己,担忧的是自己的发展速度;成绩不好的同学心里也慌慌然,不知怎么入手才能提高成绩,担忧的是知识的掌握程度。
成绩好的同学的不自信,来自于其他同学貌似刻苦的努力表象;成绩不好同学的不自信,来自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无从下手。
成绩好的学生,很多家长会泛泛地说,上不了北大清华,咱还上不了**学院?
实际上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听了后,会承受双重打击,本来就赶不上前面那些遥遥领先的学神们(那些很有希望去清北复交的超级学霸,简称学神)而黯然神伤,还得承受父母坦然的指正;孩子内心更受伤的是,明明自己是远远超一本线的学生,父母非得拿个很一般的二本院校来安慰,这很不符合逻辑;父母不相信自己考不上清北复交也就罢了,居然对自己过一本线也质疑了!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努力、放松前,首先要接受孩子当下学习实力的基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因人而异,才能够让孩子自己的努力有了依据,亲子之间的压力沟通才会具有实际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