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378年前的今天,公元0645年02月25日 (农历乙巳年正月廿四),唐僧玄奘,由天竺取经回到了京城长安(现西安)。

万险西天路,玄奘矢志探。
不畏风霜雨雪,孤行戈壁滩。
朝夕晨暮弥道,
天竺寻觅梵本,
求法意志坚。
万里征途路,禅心漫云天。
十七载,取经路,心正念。
万卷浩文,大乘教义箴语宣。
无遮大会论识,
辩度天听圆缺,
名声誉空前。
雁塔望风烟,凯旋布佛言。

玄奘(公元0602年-0664年),俗姓陈,名祎。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公元0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由姑臧出敦煌,长途跋涉,翻过终年积雪的凌山(今穆索岭),到亲叶(即碎叶),渡过乌游水(阿姆河),登临铁门关(今阿富汗境内的巴达克山),通过吐火罗,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不久,开始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名声鹊起。公元0642年,戒日王特意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

公元0645年02月25日(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携梵文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520箧,657部,以及各种佛像回到长安。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其后,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0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颇大。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的此次西行,历经十七年之久,行程五万余里,走过了一百多个国家。
玄奘病逝于唐高宗麟德元年(0664年农历二月初五),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词牌名:水调歌头·咏唐僧玄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