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年轻人各种吐槽和父母相处的不愉快:被父母要钱、被逼迫相信、甚至和亲戚家子女攀比。
而这个春节已经是我们和儿子、儿媳相处的第二个春节,中间虽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经过儿子从中化解也没有留下什么隔阂。
其中不乏孩子们的包容,我和先生也做到了如下几点。
01经济独立
儿子和儿媳是大学同学,熬过毕业季、异地几年最终顺利走进婚姻。
婚礼前,儿子和我们商量:“你俩都退休了,我们相距有那么远,就和我们一起住吧!”
“这不合适吧!”当时我还有担忧。
后来媳妇亲自邀请,办完婚礼我们才到儿子的工作地,原计划住一段时间就回我们自己的窝。
儿媳妇说了自己的想法:“家里缺什么,你就说一声我来买。”
熟悉周围环境后,蔬菜、肉这些消耗品我随手就买回来,天天新鲜。
儿子的口味我了解,儿媳妇虽然不挑剔,早饭我也尽可能清淡:豆浆、蒸红薯、白水蛋。周末孩子们都在家的时候,改善生活,兼顾一家人的口味。
我们的个人用品随手下单,缺什么自行解决。
老公喜欢网购,尤其是食品类,他觉得什么好立马下单,有时候儿子也会说他几句:“买东西要看配料表,我们想吃什么自己买,你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
儿媳比较心细,给我买了颈椎按摩仪,还给老公买了运动手表。当时给钱肯定不合适,春节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们包了两个大红包。
02不扫兴
刚来的那一段时间,每到周末孩子们带我们出去玩、品尝美食,我们都欣然接受:徒步、看展览、脱口秀、吃平时自己不会做的美食。
一个月后又给我们购买了体检套餐,竟然查出一些小毛病,只能控制饮食解决。
后来我和老公熟悉各种软件,可以独立外出,周末自然婉拒了孩子们的邀请,难得有点空闲时间,还是让他们出去过过二人世界吧!
第一个春节到来的时候,儿子询问我们的想法:“这个春节怎么过?”
“你俩天天陪着我们,春节去丈母娘家陪陪他们。”谁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在身边?
走之前,儿媳贴心地充了水费、电费和燃气费,还有点不放心地和儿子说:“我们不在,爸妈会不会孤单?”
“你多虑了,他们有自己的安排。”果然是自己的儿子,了解我们。
春节那几天,我们几乎每天都出去玩,体验和家乡不一样的年味。
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收入情况,更不可能去催生,有一次儿子问我:“妈妈,你怎么从来不催生?”
“要孩子是你们的事情,没有做好准备生孩子就是不负责任。”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需要我就帮忙,不生孩子,我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03边界感
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喜欢网上买,家里几乎天天有快递,我们都收进房子等他们自己拆,从来不问买的什么,他们买东西又不问我们出钱,况且食品类的东西我们也是受益者。
他们的房间我们几乎不进,更不可能收拾屋子,哪怕洗衣机的衣服烘干好,也等他们自己收。
孩子们晚饭多半在外面吃,如果提前下班在微信群说一声,我自然会准备饭菜。
他们周末和朋友聚会,我们基本不问。
有一个周末他们出去聚会,凌晨一点竟然不见他们回来,我还是忍不住打电话询问,儿媳妇回话:“你们先睡,我们这边有点事。”
当时我还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可能过二人世界了。”没想到当晚儿子酒精过敏去医院了。
04兴趣爱好
平时我喜欢跑步,已经坚持了好多年,退休后重拾爱好,读读写写充实生活,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老公平时在家喜欢听书、刷视频,来到儿子这边报了网课练习太极,每天时间安排得堪比上班:早晨吃点东西外出散步、然后练习;午饭后午休;下午再出去练习两个小时。
晚上,我们早早回到卧室把空间留给年轻人,坐在书桌前忙忙乎乎。
和成年子女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毕竟两代人存在明显的代沟,可是独生子女家庭早晚要面临直接相处,
做父母的一定做到:
经济独立,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巨大,咱最好不给孩子们增添经济负担。
不要扫兴,更不要好为人师、更不要“爹”味十足,年轻人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边界感要强,毕竟父母和子女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干嘛上赶着帮他们收拾房间,注意隐私好吗?
最主要的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把目光从孩子们身上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