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利义之辩

利义之辩

作者: 良子张 | 来源:发表于2022-11-30 20:40 被阅读0次

在战国时期以及春秋时期,孟子和孔子一直在推行仁道主义,但是他们的仁道主义却一直没有办法实现,不管遇到了哪个君王遇到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从根本处出发,好像他们都还是觉得孔孟这一套的实效性实在是太慢了。不管是遇到了贤明还是愚钝的君主,他们给出的答案一律是自己推行不了。那么,他们到底在意的是什么呢?才能让孔孟所推行的好像非常完美的仁政无法实现?

其实不管是哪个君王以及哪个人民或者百姓?还有官,他们都得考虑一个问题,也就是自己所谓的利益,这个利益得保障很多的东西,如果没有利益,你如何吃,如何穿,哪有的经济来源?而国君就得将这个利益考虑到国家。

其实在孟子刚来魏国的时候,梁惠王就说,孟子能否让自己的国家重振雄风,让自己的国家快速强大,希望孟子能够用很多的手段,能够做到迅速利魏国。但是孟子却和魏国的观点有所不同,孟子并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利益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在关联我们前几次所讲的,只要你与百姓同乐以及只要你有人把仁心推出去,那么在利益方面来讲,虽然可能会受到外界以及一些观念的原因,所以利益可能不能从之?但是如果正常情况下来讲,孟子所谓的仁义,他所伴随着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利益,就比如说在你庶之富之教之后,你能做到不坚甲利兵吗?就算没有做到,但得民心,所以还是能打败坚甲利兵。但是凡事总是有万一,因为孟子所推行的人,这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再回到梁惠王见孟子那一段,请问二者谁对谁错?其实在一个大局观的角度来讲,梁惠王其实并没有错,因为他要通过利益让国家变得强大,必须让比国家快速获得利益,才能逐个击破其他的国家。所以他必须先得讲利才能讲仁义但是如果从孟子角度来讲的话,他只讲利,不在乎手段的话那就违背了他所出发点的一个仁心,那么也就是说两者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构成一个,不同的对立面,他所谓的仁者无敌,他只在个人精神挺立方面的无敌。和我们所说的国家无敌,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如果他真能推行到仁政,让天下归心,望天下的话,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两者竟然已经没有错了,但是尽管梁惠王从利的方面去推行政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两国的人民并不相差多少,虽然魏惠王比较用心,用全力去治理自己的国家,但是并没有起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时候的梁惠王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因为他现在只在危急关头才做出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决定,但是他也要让农民平时的日子也要富足,这样的话就能减少很多的危急关头,并且他还得一直让农民播种,能让农民庶之富之教之,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治标治本。

那么已经重回我们刚刚所谓的政治问题,也是利义之辩

其实义利之辩,我认为可以把它理解为王道与霸道之间的一个关系,之所以孟子所谓的仁义没有当今的霸道好实行,都是因为有一些外界因素以及当时的国君,也必须得考虑这个办法到底能不能在自己这里实行除了国君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军君到底贤不贤明?国君还得考虑除了仁政以外,其他国家的压迫以及其他国家的危险,还有自己这块土地以及自己的实力到底能不能在短期内快速的形成仁政。

那么,两者根本的区别就是王道所在意的是仁心外推,能让人们主动归心,而他通过的实现方式就是君王本身的人心,以及他愿不愿意限制自己,他也要考虑的就是两难,以及君王本身的实力,还有外在的压力,而霸道就仅仅只是用坚甲利兵,虽然人民是被动的,仅仅会短暂的归一,但是这种不长久的行为能在七国争霸不讲理的时候起到一个非常有效果的一个作用,至少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这就是为什么为什么霸道会在七国纷争之中得到了一个实现。

相关文章

  • 义与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0

    义与利之辩,从古至今有之。 《论语》中关于义利之辩的话不在少数。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9)

    所谓“义”,是指一定的行为道德;所谓“利”,是指个人的利益。讨论行为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义利之辩”...

  • 我读《论语》:义利之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做事只问合不合于道义,而小人做事,却只看对自己有没有利益! 义利之辩是儒家...

  • 董仲舒《春秋繁露》摘录-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

  • 千年之辩义和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2章

    这个千百年辩不清的纠结,其实何尝不能和谐共处,重义而不必轻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义,小人知晓利。” 子曰:“君子喻...

  • 义利之辨

    “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孔子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于义,小人所了解的在于利。”义利之辨,是君子小人...

  • 里仁篇第十六:对事情的考量,看出一个人的品格高低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章,与第十一章一样,都是讲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同时也是义利之辩。喻是...

  • 国学的数学原理与社会理想的发展方向

    “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墨子·经上》说:“义,利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 伤寒论之条辩三七

    条辩内容: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条辩释义: 太阳与阳明合病,既有下利,又有呕吐的...

  • 小人攻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用义来理解世界,小人用利来理解世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君子怀德,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利义之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m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