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回到春秋读论语简书会员优秀文集乐山乐水
千年之辩义和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2章

千年之辩义和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2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05:52 被阅读27次

这个千百年辩不清的纠结,其实何尝不能和谐共处,重义而不必轻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义,小人知晓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之十六

义利之辩是千百年来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在道德观念上,一直把君子的“义”与小人的“利”放在对立面上。但孔子当初的意思好像不是这样,他老人家只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即“晓”,明白、知晓、了解。“义”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即道义。如果再拓展一点内涵,那就是指礼义,即社会的等级制度,包括礼法和道义。“利”是利益、好处。孔子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了解的东西不一样,君子明白道义(或礼义),小人知晓利益。至于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道德层面的君子和小人呢,还是指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孔子并没有说明,也没有上下文可作参考对照。按常理,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对举时,常常要从政治或道德层面上去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引发了后世喋喋不休的争论。

如果把君子与小人分别理解为追求高尚道德的人与普通的芸芸众生,那么君子、小人由于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关心和了解的东西自然也不同。君子日思夜想的是仁义道德,遇事首先要考虑是非曲直,不会去关心蝇头小利的事;小人天天计算着财利的多寡盈亏,日常操劳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闲心思去过问什么道义。这样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原本也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义”字如果作礼义解释,那么意思就是君子了解社会等级秩序,一切都会遵循做人的规矩,老百姓则蒙里蒙懂搞不清这些东西,只对切身利益感兴趣。

可是发展到后世的宋明理学,却抓住“义利”大做文章,把两者推到完全的对立面上。其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义即公义,利即私利,这样义利之辩就演变为大公无私与自私自利的矛盾。接下来再把这个矛盾推向极致,公义即道义,道义即天理,天理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私利即利欲,利欲即人欲,人欲是万恶之源。它的万恶之处不只在钱财,关键是那颗心已经坏掉了,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都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做,争权夺利,败坏人心,荼毒社会,所以必须彻底灭掉人欲,哪怕有一点儿起心动念,就要赶紧灭掉,否则天理就不保了。

可是在现实世界中,看看身边周围的人,几乎都是凡人,虽然有志者会致力于朝着君子的方向去努力,但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说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在凡人的眼睛里,同样也看不见纯粹的君子或者小人。看到的是有时某人身上“喻于利”的毛病多一些,有时某人身上“喻于义”的光辉闪现一下。看来要完整地把握孔子的义利观,恐怕不能将义利对立起来。

仔细想想,孔子尽管把君子和小人、义和利对举,只不过是区分了这两者的认知不同,追求不同,至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势不两立的矛盾,他老人家也并没有表态说明。从现实来看,使义与利两者和谐共处,见利不忘义,获利不亏义,重义而不必轻利,不是更符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吗?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不同也。喻,晓也。君子则晓于仁义,小人则晓于财利。

程子: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张履祥:事物之来,君子动念便向义,小人动念便向利,虽在己有所不知也,由其平日用心各执一路故耳。故念虑之微,辨之不可不早。

蕅益大师:“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

张栻:其所趣所行,久且熟也,能无喻乎喻,则好笃而不可反矣。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李炳南: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

范宁:弃货利而晓仁义则为君子,晓货利而弃仁义则为小人也。

陆象山: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在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钱穆:(陆象山)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读者当以此章,与“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章合参。

杨氏: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徐英:充义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利矣;充利之量,推之于天下,斯天下之大害矣。以义安天下,斯周公、孔子之心;以利利天下,斯卫鞅、安石之术,终以败国丧身,而遗患于无穷。义利之辨,即王霸之分。治国平天下者,可不慎哉?

焦循: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知“小人喻于利”。

《四书反身录》:君子喻于义,故其心常荡荡;小人喻于利,故其心常戚戚。

《四书参注》:义利严界,为学者最要关头。夫君子小人其学业之就将,心力之勤厉,早作夜思,经营尽瘁,无一不同。然君子之为学也,究心圣贤之道,致力伦常之间,事事从己身起见。故知则真知,非徒博物;行则力行,非有近名。潜修默证之中,自有欲罢不能之趣,乃足谓之深喻。此其人处则不愧诗书,不愧衾影;出则不负朝廷,不负民物;遇有国事所关、民命所系者,不惮廷诤力谏,而一身之利害不问;即至死生祸福之交,不难捐躯致命,以成一是,乃其喻义之究竟。

焦循:《荀子·王制篇》:“古者,虽王公卿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士大夫。”案“卿士大夫”,君子也;“庶人”,小人也。贵贱以礼义分,故君子小人以贵贱言,即以能礼义、不能礼义言。能礼义故喻于义,不能礼义故喻于利。“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君子喻于义也;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小人喻于利也。

董仲舒: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正义》 《论语集释》 《论语会笺》 《四书反身录》 《四书参注》 《雕菰楼文集》 《备忘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年之辩义和利——《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oa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