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朋友带孩子的见与想》
六月份我帮朋友带孩子,小名绵绵,七岁生日刚过,一年级,就读于本市最好的小学。父母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成绩和能力皆高出众人许多。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这个孩子一开始的起点就比很多人要高。
然而这个小女孩却让我非常心疼,从内心深处觉得她如此可怜。她是我见过的最为“懂事”的孩子,相处两天就能读懂我的大部分肢体动作,即便让她提要求也从不让为难。敏感、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她完全不像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如果你知道了她从小到大的经历,也许会理解她为何是这个样子。
她的父母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必然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她一出生,就被送到了外婆家,直到三岁时她妈妈看到这个和所有被老一辈溺爱的女儿一样--任性、自私、我行我素,决定把她接到身边。但是,这样她也不过是从一个留守儿童变成一个半留守儿童罢了。
忙着工作的父母在一接回来就把她送去了幼儿园,并不能给她多一点陪伴,即使休息时间,也常常只能带去单位加班;为了纠正她身上的毛病,妈妈常常采用的是“虎式”教育,大棒加胡萝卜政策,硬是在一年之内改正了之前的“毛病”。
我常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爱我。
就这样,她变成了一个懂事、敏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父母给的高压式教育,让她不敢犯错误,因为一旦犯错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思维模式使得她不管和谁相处都带有一定的讨好心理。
在给她辅导作业的时候,我还发现她不敢提问。害怕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回答,也害怕别人嘲讽她或者说她笨,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尽可能放柔自己的脾气,她也不过偶有那么一丝改善。
每次作业时,最头痛的是写一段话和看图写话。要么是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就是牛头不对马嘴。抛给她一个开放式问题,不是她看着你不说话,就是问你该怎么想。这个孩子,因为规矩太多,而极其不擅长发散式思维想问题。
好在,她是一个及其有耐心的孩子。作业订正错误即便到凌晨一点,也能一边抹眼泪,一边坚持完成;今年学习舞蹈第三年,有过小情绪,也一直在坚持。这次放暑假,她爸爸还想给她再报个乐器班,问题是学萨克斯还是二胡。我在旁边简直无语,好像都不太好吧。
她的父母在工作上一直在努力,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再加上现在的整体形势,能给她的陪伴并没有正常家庭多。这样的现状,除了是他们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有所建树之外,还是希望能让她不在一开场就比其他孩子输了一截,不要像他们一样,只有不得不做的选择。
然而这样一路小心的保驾护航,在我看来,太过于周密。没有受过一点外来风雨的娇花,一旦离开父母给她展开的这片羽翼之下,她该如何适应,如何生存?
作为一个帮忙带孩子的朋友,除了提些建议,我并不能真正把她当成自己家的孩子对待,毕竟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她父母的感受。
我只能给她讲些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以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告诉她:适者比强者更易于生存。
回想自己的经历,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曾经那段穷到全家吃不上饭的日子,现在想来其实过得还是比现在幸福。当然,可能也有没有选择而只能拼尽全力的努力的原因。
可怕的是视野被局限、内心缺少爱、不知规矩。没有见识,做人做事会想当然,会以为“一年只有三季”。缺乏爱,会在给人给予一点点关怀的时候以为那是天下最好的人,会抓住不放,会不懂如何爱别人。没有规矩的人是注定人人都讨厌的,你踩了别人的底线还怪别人苛责你,没有谁愿意当你的父母有义务照顾你?
缺钱不可怕,赚钱最简单,什么技能都不会还可以出卖体力。而缺少以上那些,再多金钱也无法弥补。能做的,只有当自己意识到之后,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慢慢改善、纠正,却又错失很多良机。更可悲的是,还有很多人是根本意识不到的。
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我们,但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我们自身。来自于我们的眼界、经历、思考方式和思想深度。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向人、向事学习,不断从别处汲取力量,以便我们更快成长。而读书是最快、成本最小的方式。书作者将他们现有的或毕生的经历和经验倾囊相授,而我们付出的不过一些金钱和时间。当然,能得到多少也因人而异。
我跟庆幸自己是个爱看书的人,不论是小说、经典名著还是现在的个人成长类,其中总有一些是自己不曾想到的。通过书籍,审视自己的生活及思维,畅想自己的未来可能,我在走向梦想的路上越来越轻快。
在这个让我心疼不已的小姑娘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某部分自己,我们的童年有那么多相似之处,纵然她的物质条件比我方面好上太多太多,但感受到的爱却比我匮乏更多。
而目前我能做的,除了给她自己的爱之外,只是引导她去多读书、多思考、多尝试。
希望她能从书中拓展自己的见识,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
希望她能从书中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式,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希望她能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收获一颗永远摔不坏的强大心脏。
希望她早日找到自己。
网友评论